文:冷兵器吧弗里曼
山寨不只是今人的权利
今天有不少“爱国人士”常常对祖国君的山寨行为愤恨不以,认为在伟大祖先的领导下的种花家科技优越,无需任何外来的技术自己就能独立成长。可是翻开古书一看,我们惊讶地发现,古代人的牛逼之处恰恰就在于很善于学习外来的文明,甚至会把外来的器物吹到连他们的发明者都无比汗颜的地步。
【较为常见的山寨手段之一】
五百年前明朝就是这样的时期之一。这次我们以民族英雄戚继光为典型,扒一扒那些年的明朝山寨货。
日本军备的最佳代言人——戚继光
今天在不少人看来,戚继光是当之无愧的抗日英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戚继光本人其实也是一个日本武器的狂热崇拜者。在在他的笔下鸟铳不是来自于西洋的,而是来源于倭寇“此器中国原无,传自倭夷始得之”(取自《纪效新书十四卷本.鸟铳全制》)。而且戚继光极力效仿日式武器,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常见的各种火枪形制】
鸟铳属于火绳枪,听名字就知道和以前使用的火门枪相比,最大的差异在双方的点火方式。可别小看了这个差异,火门枪的点燃需要拿着火折子去点,而火绳枪只需要放好火绳,然后扣动扳机就行了,这样就不需要去找点火处,身管就可以做的很长。而长身管让火药点燃所产生的气传导得更加稳定。在现代,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基于化学产生的能量往往要强于人力。火枪相对于传统的弓箭,最大的优势就是凭借火药所带来的动能要比弓箭要高数十倍。而火门枪,最大的弱点就是在于落后的点火方式导致其无法做长,短身管让弹丸在出膛之后动能衰减得非常快,往往击中敌人的时候就没了威力。可见戚继光称之为“中不杀人”(《练兵实纪.快枪解》)是非常可信的,虽然那个时代不知道物理化学的原理,但是通过实践一样能知道怎么做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明军使用的快枪也叫三眼铳】
不过死不认输,同样不是今人的特权。当戚继光兴冲冲地拿着鸟铳,去北方任职的时候,却遭到了北军的抵制,哪怕在校场中的射击表现“十倍于快枪,五倍于弓矢”,北军也“终不肯服”(取自《纪效新书十四卷本.鸟铳全制》)。他们的抵制也给明军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防止胡乱射击,戚继光规定,车营部队(注:明中期以后北方边军抗击游牧主要使用车营)必须使用齐射战术,其原因在于防止明军克制不住心中的恐惧,在敌人尚且在数百米开外的时候就射击了,只能选择一个所有火器都能杀伤敌人的有效距离进行一波流打击。而要选择一波流的齐射,就必须选择一个恰到好处的射击距离。戚继光规定明军的射击距离为五十步。但是,鸟铳的射程是这个的四倍,显然不是按照鸟铳的射程来规划火力半径。因此,毫无疑问是快枪的因素导致的火力半径如此之短。可惜的是按照木桶理论,决定你承受力的是你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因此快枪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明军车营在面对冲击的时候,就是五十步距离齐射一轮然后就可以短兵相接了。这也让戚继光在北方的战绩非常难看,比如生擒朵颜部首领长秃的喜峰口一战,其实斩首仅仅两颗而已。不过考虑到他们部落也只有三百人,或许能让不少人心里有个安慰(取自《卢龙塞略》)。
山寨日本哪里够?欧洲亦要抄一下
就和今天不可能只山寨一个国家的产品一样,当时的明朝对有着优越于自己地方的国家都虚心地去山寨了。恰逢此时欧洲文艺复兴,科技得到大发展,尤其是航海技术的进步,让他们可以不再需要通过传统的走陆路来到远东大陆。明朝对这些外来者充满警惕和敌意的同时,也对他们所带来的先进技术求知若渴。欧洲人带来的火器,明朝人无一不赞叹有加。而戚继光则非常看重,欧洲人带来的佛朗机炮。
【火炮才是山寨的大头】
说起佛郎机炮,根据其大小有很多种分类,不过按照传入的西班牙标准低于40磅的火炮全部都是野战炮(明人称之为战铳),目前确定明朝人使用的火炮没有超过这个磅数的,因此可以很明确地说欧洲大陆用于城市攻守的火炮,明人压根就没有。不过这并不意味这明朝就没有满足城市攻守需求的火炮,戚继光的佛郎机分为五种,从一尺到八九尺不等,其中一号二号三号只能用于城池营垒或者战船,只有四号才能用于行营,五号只能放着玩(《纪效新书十四卷本.佛朗机制》)。这个其实和有明一代没有发展出(山寨到)欧式的炮架技术有直接关系。
【佛朗机炮实物】
不过有了车营之后,至少能带上最小一号的实战炮了。戚继光对洋人的小型火炮(falconet)赞不绝口,声称“此器最利,且便速无比”(《纪效新书十四卷本.佛朗机解》)。每一门佛郎机都能带上九根子铳,在面对汹涌而来的敌军时,只要能够快速更换子铳就能做到密集的弹幕。这可以给对面没有足够炮火掩护的对手以重大杀伤,而在此时明军在北方的对手还是以冷兵器为主的,可以见得戚继光“此器最利,且便速无比”的评价是恰到好处的。
【佛朗机炮的子铳】
而事实上在日后对满洲的战场上,佛郎机炮也确实是明军少有的让八旗军队吃到苦头的武器。在大凌河战役中,八旗军队接连发动骑兵冲击都被明军的炮火所击退。后来八旗使用盾车,顶住明军火器的轰击,然后在盾车和棉甲的保护下,用弓箭压住了被快枪拖住了后腿的车营,最后用红衣炮轰碎了战车屏障,才顺利拿下了大凌河战役的胜利(取自《满文老档》)。
只抄火器也不够?冷兵也要抄一抄
可能会有人说,稍微有常识的都知道,明末大力引进西洋火器的事情,那么戚继光如此吹捧正是“响应国家号召”才是。可能他们本身并不厉害,但是出于政策需要得吹一吹呢?
【今天我们见到的日本刀】
但是事实上,戚继光所大力吹捧的山寨武器不只是东西洋的火器,还有赫赫有名的武士刀(野太刀)。在戚继光抗倭的时候,缴获并且仿制了这样武器。当时明国的民间,尤其是浙江一带,对日本人的刀剑和剑术非常地着迷。戚继光作为高级官方人员,对日本的刀剑和剑术也非常推崇。一名合格的日本武士跳跃斩杀的能力非常强,一跃可以超过三米二配合上手中一米五到一米七的野太刀,可以在四米五到五米这个距离,将对面的明军士兵拦腰斩断。因此在台州大胜之后,戚继光就火速山寨了这种刀,希望以此增强明军战力。而明朝仿制的长刀,在形制上和日本的原版大致一样,具体的区别在于双方的刀刃的末端。通常来说,日本人喜欢将野太刀的刀身全部裸露出来,不过必要的时候会在末端缠上布条。因为这样做的话可以用手将刀刃握住从而获得更多的使用技巧,例如向前突刺的时候通过握住刀刃的手得到摩擦力,从而让得到更强的突刺的力量,又或者可以短暂地让前后手形成一个杠杆。明朝的刀法也有类似的用法,不过和日本人不同的是,中国人一般喜欢在刀刃前加一块超过三十厘米的铜护刃。这其实就是大家在电视剧上常常看到的,加在大刀前的一块东西,很多人把它当成了装饰品,其实在真实历史上它的作用是保护使用者的前手(《纪效新书十四卷本.长刀解》)。
【日本野太刀】
不过戚继光不可能按照日本武士的标准,去训练一般的明军士卒,而且双手刀剑在大规模的战场上,往往不如长矛或者剑盾性价比高。因此戚继光将其发给了鸟铳手护身,因为鸟铳手注定不能着重装,而明军常使用的腰刀过于短小,无法保护有效地鸟铳手。而日本刀长度惊人不说,其重量也轻,非常适合鸟铳手护身之用。
可能有人觉得仅仅给鸟铳手护身不算什么,然而事实上仿制的长刀,在民国的时候有了新的名称——赫赫有名的苗刀。民国武术家马明达在书中写道“先父马凤图认为改称苗刀并不早,应该就在曹锟设置苗刀营时期。当时很可能是出自对日本刀的忌讳,也会考虑到如沿用程宗猷、吴殳的‘单刀’,又容易与一般的单刀混淆,于是便改了名字。然而不能不说这一字之改很不高明,十之八九出自某位浅人(《历史上中、日、朝剑刀武艺交流考》)。”可见山寨日本刀影响力之深,已贯穿五个世纪。
综上所述,或许能给那些为今日中国的山寨行为感到羞耻的人一丝安慰,毕竟这个行为算得上自古以来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