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猴王电影解析:从经典神话到现代大银幕的震撼演绎

admin

  为传承革命精神,重温峥嵘岁月,我院各个学生支部利用暑假的时间观看了数部红色经典电影并写下观影感受,追忆历史,缅怀革命先辈。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也激励党员们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把这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具体行动,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党员应有的贡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所思所想。

  第一支部

  本科

  我的电影

  党课感想

  

  《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祁晓宇

  

  7月1日,香港女导演许鞍华的作品将二十世纪40年代的香港热血抗争史呈现上了银幕,观看此片后,心中感慨万千。

  这部影片所表现出的历史背景是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后,在广东抗日游击队的号召下,以方兰、刘黑仔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展开秘密行动,成功搭救包括茅盾、邹韬奋、柳亚子、何香凝等在内的八百余名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逃离被日军侵占的香港的故事。

  故事围绕人物主线方兰展开,她的爱情,家庭和事业。方兰和母亲表面上看似淡淡的亲情,但在决定投身进革命事业中去的时候,毅然决然的告别孤身的母亲,纵然有万般的不舍,也没有过多的停留和太多的诉说。母亲最爱的是自己女儿,可是当女儿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加入革命时,她对女儿说的却是:自己死了就算了,可千万别连累队友。这看似玩笑的一句话,却是一个母亲的伟大之处。当方兰得知母亲被抓时,她有心去救,但是这就相当于去让刘黑仔的短枪队送死,可是不去救就得眼睁睁看着母亲死,方兰颤声地问刘黑仔是不是已经知道救不了了时,只见她的眼泪瞬间掉落下来,她已经没有力气站着了,瘦弱的身体慢慢蹲下去,在坡道上埋头蹲着哭……,通过周迅的真情演绎,方兰这个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最终她做了选择,在个人情感和国家大义的抉择中,方兰内心的天平倒向了后者!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明月几时有》这部影片一方面刻画出动乱时代的小人物们一心想要过好自己的生活,但总是事与愿违,另一方面表现出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人们对于爱情亲情的无奈,但也隐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夕是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相信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贾童谣

  

  观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内心泛起了波澜。它与我以前所看过的热血抗战片不同,该部电影没有过多地出现炮火纷飞和枪林弹雨的战斗场面,也没有过多刻意地去展现抗战英雄的英勇抗战精神。而是把更多的笔墨放在战争的背景之下,去讲述沦陷的香港的市民再见时家人相聚、恋人相拥,体现民间最平凡的生活,以及香港人对战争胜利的期望和守护平凡安稳生活的决心。

  整部影片都给人一种淡淡的,隐忍的感觉。对白极简,只言片语间却含着千百中情绪,印象最深的是方姑和同志们之间不止一次以“胜利再见”的告别。百转千回之间,所有真挚的亲情与友情,纯洁而无奈的爱情,都转换成一种炙热的爱国之情,平凡、心酸中透着伟大的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情怀永远都是每个时代永恒的话题,它可以是“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波澜壮阔,也可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细水长流。不论哪一种形式,它始终是人们灵魂的灯塔,精神的归宿。

  《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吕东昇

  

美猴王电影解析:从经典神话到现代大银幕的震撼演绎

  《明月几时有》,一部讲述香港抗战历史的电影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作为献礼于七月一日建党节如期上映。

  影片围绕主人公之一方姑分为三幕讲述故事:1、香港沦陷期间营救在港文化人士撤离香港;2、介绍及发展人物,推动情节;3、主人公之二,方姑之母被捕及营救。

  总体来说本片质量上乘,依旧是许鞍化导演风格的半文艺影片,类似于三年前《黄金时代》。讲述了香港沦陷时进步女青年不顾自身安危投身于抗战工作,同时心怀憧憬,渴望和平和学习,能够继续读到矛盾先生的诗集文章。她的母亲开始坚决不同意女儿做此鲁莽决定,作为中国传统的妇女,她认为家和万事兴才是一切之根本,世界乱了家也不能乱。可是动荡的时局又怎可能让这种幼稚的思想成真呢?在看到年轻女儿都为了抗战愿意牺牲后,自己也参与其中并最终先于女儿遇难。正如剧中所说的,“爱面子,顾自己,可是她心肠好”,是我们身边很多母亲的真是写照,本片也将这一情感鲜活表达。

  观影结束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当时被压迫人民的悲情,在机枪下的共荣;体会到了香港发展的不易;最后一个镜头昔日渔村与今日都市的对比,体会到了祖国成为今天之中国的不易。作为一名大学生,每天在窗明几净的环境下读书,在蓝天白云的运动场上运动,是多麽的幸运与幸福。

  八一讲话明确提出,目前是我们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接近的时候。作为共和国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砥砺自我不断前行,共创祖国美好明天!

  《我是医生》观后感

  -潘启言

  

  《孟子●梁惠王上》中言:“医者,是乃仁术也。”电影《我是医生》选取了以吴孟超为原型的主人公生平的一小段轨迹,讲诉了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故事。而作为同济大学的学生,对吴孟超的名字并不陌生。在演《同舟共济》的时候,《点名仪式》的节目中,就对医学院吴孟超的名字有所耳闻,没想到,在电影里看到他的事迹。也是十分惊喜。影片开场是好几分钟的真实手术场景,腹内器官和血糊糊的场面真实到令人震撼;后续,时不时屏幕上会打出一些描述国内外技术进展情况的字幕,起到教育作用,给我们这些不了解专业知识的人,更能担得懂电影的信息;男主角经常能看到已经过世的老师或朋友,感情表现上也很细腻,有艺术手法,十分感人。

  这部教育片的整个故事真的是很棒很感人。医生的个人成就、能力、奉献精神都给人奋发前进的动力。他从一名工人的儿子成长成为国内,也许也是世界的肝癌领域第一人。他也知道光凭借个人的努力做不到振兴整个行业,所以培养后辈,组建业内实验室,召集在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回国。甚至在90岁高龄时还可以完成手术。整个故事有内涵,线路清晰,层层推进。作为表演专业的学生,也不得不说,就艺术水准上,这部影片也十分高,我不禁思想上有所启发,专业上,也能得到参考。是一部值得推荐观影的影片。

  而“纯粹”,是我在这部影片中看到的最大特质。一个人想术业有专攻,那必须要在某一方面有自己专业的动力,和持之以恒的耐力。这是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极其容易缺少的。从这位老校友身上,我看到了这种可贵精神。佩服他,并向他学习。希望在不同的行业和专业中,学习他这样的学习精神,而获得进步。

  第二支部

  本科

  我的电影

  党课感想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

  -季思韵

  

  《智取威虎山》讲述的是1947年冬,东北民主联军203小分队为保护百姓安全,派出侦查员杨子荣乔装潜入匪窝“威虎山”,与匪首“座山雕”及八大金刚斗智斗勇并最终一举歼灭的故事。电影中有两个情节令我非常感动。第一个就是匪帮下山进攻村庄时,物资匮乏的小分队充分利用地形布阵,咬紧牙关逼退敌人黑云压城般的攻势。第二个场景就是在杨子荣被发现身藏威虎山地图时,与被俘虏的嫂子配合演戏,千钧一发之际保住性命。前者体现出团队的力量,后者则是个体智慧的爆棚。人物有血有肉的演绎令我身临其境。徐克赋予的侠义色彩,又使得这个故事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流传至今成为经典。我想,当我们在实现理想的途中遭遇瓶颈与磨难时,能否像杨子荣一样逆流而上,能否在命悬一刻之际用机敏转危为安,让智慧为理想保驾护航,其中的深意不言自明。说到智慧,我忍不住再引申一下。我最近听了一个演讲,演讲者这么形容中国面对棘手外交问题时的应对方法,如果美国人是用牙齿咬冰,中国人就是用舌头舔冰使之融化。当牙齿都掉了,舌头才是最有力量的。忽然地,又想到人们印象里纷乱不断的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人格外的友好。天下大同,乃我国之智慧也。青年人对智慧的传承,乃国之幸也。愿时刻鞭策自我。

  《智取威虎山》影评

  -刘悦

  

美猴王电影解析:从经典神话到现代大银幕的震撼演绎

  《智取威虎山》(2014)是一部非常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从传媒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经典京剧与现代3d电影效果以及新生代年轻演员相结合,使得《智取威虎山》这个IP重焕生机。虽是经典故事但不让人感觉俗套,虽是主旋律电影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想象力,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个人认为这才是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的优秀做法。

  “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这都需要深厚的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我颇有感触,因为参与了东方卫视戏曲节目《喝彩中华》的制作,有一个节目令我念念不忘,粤剧《决战天策府》改编自网游IP,服装道具都是由cosplay团队制作,但全剧都用传统唱腔、传统武戏技巧,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

  像《智取威虎山》这类的电影,不仅让我和身边的人陷入到了中华文明的魅力中,更让这些传统文化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忘初心、历久弥新。

  观《建军大业》有感

  -徐琳蕴

  

  听齐路通将军讲《建军大业》,我思绪许久,有了三点感悟。

  第一是从个人情感来说,我的父亲便是出生在建军节这一天,出于我爷爷对于军队的崇敬,我父亲便以建军为名,对军队一直充满向往,军人对于我来说是最可爱的人。听齐路通将军讲述个人经历的时候,以飞行员为例讲述培养成材的不易 ,在艰苦的条件之下,在维护国家的利益面前能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的利益,想起新闻里那些排队等待地铁的军人,那些为抗争救灾战斗在前线的解放军战士,这些人民的军人真正地将军事素质与“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成为我们国家可以依靠的坚固力量,渗透到国防、科技、救灾等各方面的前沿。在演讲结束时听到将军讲到:虽然我们退居二线,但是我们关注着前线,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时候,我感受到热血在脉搏中沸腾。

  第二是在逐渐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了解党对军队的领导之后,我才更深刻地了解国防的作用和党在这方面的领导作用。在去年开始我开始真正关注中国军事国防和国际政治外交,起源于张召忠将军开始在网络上进行的国防教育。而齐路通将军的演讲当中也有相同的思想:要让大家全面地了解国防,才能更好地团结人民,凝聚力量。这其中强调的便是宣传的重要性,讲的是人民才是人民战争无往而不胜的保障力量,党便是以人民的力量为根源的。我们军队和人民的联系还可以更紧密,军民一家亲。

  第三是国防知识普及的重要性。正如齐路通将军强调的要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历史、现在和未来是紧密联系的。像在印度问题、南海问题当中,网络上有不少声音着急呐喊,这是不了解历史背景、国际背景和我们国家的实力的反映。国防教育和国际政治素养的培养不仅是短时间的课程,必须是长期的持续的;不是只有小孩子需要,国家发展中坚力量中青年们就不需要了吗?在离开学校之后,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便出现断档;这些教育需要各个层面的、各个方式的进行,网络宣传网红经济也可以跟上时代的潮流。我相信以齐路通将军这样的老将风采,必能沉淀吸引新一辈的年轻人关注国防,关注时事政治。

  《建军大业》观后感

  -郭雨萌

  

  若用八字概括该片:万难险阻、九死一生。影片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各位革命先辈们舍我其谁的阳刚。就在1927年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时人无法预料未来的发展,无人可以预知中国革命的走向。但这些被战争无数次洗礼过的英雄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要将自己的生命留给中国的明天和新生代的希望。有感动,也有震撼。如今的太平年代,战争看似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但世界远端战争不断,并不是幸运使然,而是当时几十年前这样一群人,以他们的热忱和鲜血所换来的和平年代。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缅怀,并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时代。

  观《永远的焦裕禄》有感

  -安仕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电影《永远的焦裕禄》虽然落下帷幕,但诗人臧克家的这句话一直在我脑中回绕,久久不能散去。这就是焦裕禄同志和当下部分干部的真实写照。焦裕禄用他的热血,在兰考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一辆自行车、一双铁脚板写出了最新最美的文字,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在要困难面前逞英雄” 面对兰考的艰苦条件,焦裕禄在困难面前并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带领群众治沙、治水、治碱,他这种战天斗地的气概,永不服输的革命气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