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姜的历史传承与文化价值探索

admin

  上海已有部分大学生和高中生在积极关注非遗,并集思广益,不仅在学术上研究非遗相关课题,而且还开发出了具体项目。他们说,非遗传播要从青年人做起,希望影响更多人重视非遗、保护非遗。

  现状 传承面临断裂 保护工作难度大

郑姜的历史传承与文化价值探索

  目前,非遗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非遗产品不太受消费市场欢迎,从事相关工作很难获取较高的经济利益,且制作工序繁杂,很多年轻人因此并不愿意学习并传承非遗技艺。

  非遗作品讲究手工艺技巧,并且耗时耗力,所以往往售价高昂,不太受大众消费市场欢迎。

  复旦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大二学生徐心怡曾在大一学年与6名同学在“形式与政策”课程中组成了课题小组,研究的课题是《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行草编的保护现状以及发展》。经过走访,他们发现徐行草编虽然曾经风光一时,但目前在市场化的道路上举步维艰,“草编制品如果对外零售, 同品类的替代品众多,作为手工艺品在价格方面并无优势;而且草编作品易腐烂,也不适合作为高端艺术品留存;虽然产品一度外销走俏海外市场,但目前海外订单的容纳量并不大。”

  通过对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采访,他们认识到虽然当地政府积极保护徐行草编,但保护的力度还是难以跟上衰落的速度。政府部门成立了上海徐行草编合作社,开展相关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草编产品的开发,并给传承人发放补贴。但当地的草编艺人通常都已五、六十岁,很少有年轻人主动加入编织的队伍,在传承上面临着很大断层。

  目前,大多数非遗传承人已经迈入了中老年阶段,而随着时间流逝,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甚至后继无人已成为不少非遗项目普遍遭遇到的难题。据上海电力学院创行团队队长王同学介绍,前几年,为运行推广蓝印花布的项目“韵蓝舞动”,他们在制作蓝印花布的正兴染坊调研得知,染坊主人王振兴已经70多岁了,而他的子女并不愿意传承印染技艺,“老人的子女认为,当下蓝印花布并不被人们广泛使用,即使传承了这项技艺,也没有太大的 用武之地,而且经营染坊也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

  

  创新 调研非遗课题 开展相关项目

  目前,已经有许多高中生和大学生走在了传承和保护“非遗”的道路上,他们在传播非遗信息时大多结合线上平台,使用信息化手段,推广相关资讯。

  比如,格致中学的高三学生李亦飞与5名同学组成了“上海非遗青年”小组,今年五月初,他们在“上海非遗青年”的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成立了“上海特色非遗信息中心”。据介绍,该信息中心不仅展示了上海非遗特色学校的活动内容,还推广了多家学校社团的非遗传承和保护活动。此外,与上海师范大学非遗中心合作建立了青年非遗传习的交流平台,使各学校非遗社团(工作室)能在此平台上为保护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技艺、挖掘非遗项目 及传承人建言献策。

  此外,上海电力学院创行团队“韵蓝舞动”项目组还致力于蓝印花布的推广、营销与传承。在推广方面,他们拓宽线上渠道,开通了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在传播小组动向的同时,也积极推广蓝印花布这项非遗文化平牌。在营销方面,他们开设了微店和淘宝店,供消费者购买。

  除了线上传播,线下推广项目更能使大众近距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上海非遗青年”小组曾办过多次线下活动。李亦飞介绍说,今年5月,小组联合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非遗传习社团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的活动,邀请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老师,为格致初中的学生带来了一场海派面塑技艺的非遗课程。“这次活动之后,格致初中的非遗传习社团收到了来自各个年级如雪片般的入社申请。同时还有学生来询问我们下次活动的开展时间, 看到如此热烈的反馈,我们十分高兴,接下来会充分了解同学们的兴趣点,举办更多的非遗活动。”

  对于精美的手工艺制品,通过线下推广的方式,可使公众更直观地欣赏到非遗技艺的魅力。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松江校区)的创行团队在去年年底成立了“绣丽上海”项目组,推广上海绒绣。据“绣丽上海”项目经理任宝英介绍,未来,他们考虑举办比赛来吸引大学生关注绒绣,大学生在参与作品的设计制作过程中,也会增进对绒绣的理解。

  而复旦大学的徐心怡在调研了徐行草编的生存状况之后,也认为开展手工体验能够吸引大众关注,“可以开设黄草编织相关的DIY互动体验课程, 让参与者自己动手制作草编制品,比如编织一个杯垫或是笔筒。就像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烤蛋糕、做杯子等手工体验活动。”

  在非遗产品的设计方面,“韵蓝舞动”与“绣丽上海”都考虑与设计师开展合作,开发出更新颖、更具现代感的产品。比如,“韵蓝舞动”根据现 代人的生活习惯,设计出了手机套、平板电脑保护袋等蓝印花布制品。他们还结合高校的设计资源,与同济大学创行团队的微动力项目(帮助青年设计师)合作,为蓝印花布融入现代理念,提升产品的设计感。

  在非遗传承方面,他们都希望能够在年轻人之中广泛传播,使更多人了解非遗、保护非遗。李亦飞表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 的遗产开始的。“由我们中学生倡导并积极参加的一系列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活动,更是体现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希望每一位青年都力争成 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人、传承人。为了保护上海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传承 虽然艰难 但从未止步

  这些年轻人在项目中融合了非遗保护这样的庞大命题,在具体操作时,虽然走得跌跌撞撞,但从未止步。

  项目的实施往往是从走访非遗传承人开始的,因为“上海非遗青年”小组的方案并不仅仅针对某一项具体的非遗,而是包含各项非遗项目的集合性方案,小组成员在调研时需要大量走访非遗传承人,有时会遇到不被理解的情况。李亦飞表示,“对此,只能真诚地介绍团队和项目,并说明来意。”

  由于非遗传承人大多是中老年人,不了解现在的传播方式,在方案设计上可能会出现分歧,任宝英表示,虽然上海绒绣洋泾传习所的负责人包炎辉非常支持他们的团队,但他已经68多岁了,对于网络传播并不了解,担心将绒绣制品放到网上之后,款式和图样设计会被抄袭,所以并不愿意将绒绣制品放到网络上售卖,对此,项目组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不得不暂时放弃线上渠道。

  此外,这些项目的准备周期通常较长,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比较枯燥,得耐得住寂寞”。任宝英表示,从去年12月成立至今,项目组一直处于前期的调研与统计阶段。而复旦大学徐心怡和队员也前后花费了一个学年来研究相关课题。

  虽然“绣丽上海”还处于调研阶段,但任宝英表示,对于包炎辉先生关于线上销售的担心,一方面,项目组将继续开展细致的调研,以实际的市场数据来说服他;另一方面,计划在商业广场举办绒绣作品的展览,让消费者亲眼看到这些制作精良的产品,促进他们对绒绣的认知。

  在产品设计方面,“绣丽上海”预计在开办设计专业的学校里举办绒绣设计比赛,希望将绒绣手工艺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加入作品中。在“韵蓝舞动”项目组,除了考虑与高校的设计团队合作,他们还希望能够与专业设计师合作,“设计师对布匹的要求很高,从布的质量到褪色效果都有高标准。通过‘用户体验’的模式,我们先赠与他们使用,一方面作为调研的第一手资料,从设计师的角度了解蓝印花布的特性;另一方面,以这种方式接触这类客户群体,使我们的蓝印花布有针对性地面对设计师客户,之后可以合作设计蓝印花布成品,我们提供蓝印花布布匹,他们提供设计理念。”

  此外,考虑到蓝印花布制品价格高昂,“韵蓝舞动”还计划针对高端消费者习惯,结合他们的需求,以及非遗传承人的印染技术,推出定制服务, 制作出蓝印花布的文化收藏品,将价格与消费者群体相匹配。

  对于非遗面临的传承困难,徐心怡在调研后总结道,要加强对编织工作者、传承人培养的力度,可以推进高校团体或社会手工艺作坊开展合作。对此,“韵蓝舞动”正积极组织高校学生参观染坊,并开展印染的体验学习。李亦飞也表示,希望“上海非遗青年”能够从高中生群体开始,逐渐吸引更多青年人关注非遗,保护非遗。

  

  推广 积少成多 扩大非遗影响力

  不得不说,这些90后设计的非遗推广项目,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助力效果,不仅使更多人了解到非遗文化,还使个别非遗作品实现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通过他们的努力,更多人了解到非遗文化,据“绣丽上海”的项目经理任宝英介绍,“过去很多人都不了解上海绒绣,甚至会将绒绣制品误认为是十字绣,但通过我们微信公众号上的推送,让更多人逐渐了解了绒绣。有些设计专业的同学看到之后,出于专业的敏感,他们也对这项技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大学生们希望通过先进的营销理念,帮助手工艺人提高收益。据上海电力学院创行团队队长王同学介绍,“韵蓝舞动”项目组成立于2010年,通过与正兴染坊及其负责人蓝印花布的传承人王振兴合作,帮助他们提高了经济收益。合作前,王振兴及其家庭作坊正兴染坊每年生产布匹的收入仅为7万元。而在2012年全年的销售额增加至10万元以上,2013年的年销售额更是一跃增至20万元以上。

郑姜的历史传承与文化价值探索

  在传承方面,“韵蓝舞动”项目组还与蓝印花布博物馆馆主吴元新以及《汉声》杂志社合作,将蓝印花布的历史、花样、设计、含义、寓意等整理成册。并且,项目组还积极推动高校学生参观染坊,目前已经吸引了清华美院蓝印花布小组和苏州大学这两所大学学生参观正兴染坊。

  此外,这些90后们凭借相关项目也获得不少殊荣。比如,“韵蓝舞动”项目组在多个比赛中获奖,2015年9月入围“大学生公益项目创客百强”, 并参加深圳展会;2014年,获得挑战杯上海市公益组第三名。

  值得一提的是,格致中学的“上海非遗青年”小组也在第七届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上荣获了特等奖。他们的方案除了构建上海特色非遗信息平台之外,还设计了一份《大世界非遗元素展示方案》。“上海非遗青年”小组的组长李亦飞介绍说,“学校附近的大世界是上海的物质文化遗产,而我们高中生要参与保护上海的物质文化遗产可行性并不高,于是想到了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入手,向上海大世界相关负责单位发出倡议,希望将大世界建设成为‘上海优秀非遗传习保护中心’。”通过与上海大世界相关负责人沟通,该展示方案获得了上海宝场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大世界传艺中心筹备组组长刘军的肯定。李亦飞表示,“虽然未来大世界开放时不一定会根据我们的方案设计,但大世界方面能够看到我们的方案并留意到非遗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一种成功。”

  专家说法

  非遗保护面临着种种困难,应当如何破解呢?在“探索非遗的3D创新世界”讲座上,不少专家发言,通过自身从事非遗项目的经验,探讨了保护非遗的方式方法。

  上海后世博研究中心文化与科技创意推广委员会主任朱富康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保护传承,也要创新发展,才能够走进年轻一代的生活,延续非遗的源远流长。

  他认为,上海世博会期间,3D动态“清明上河图”大受欢迎,说明了传统文化通过前沿的科技手段,相较于过去书画作品的平面陈列,能够更生动 地表达经典作品的魅力。“科技为文化传播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通过这样的创新思想,可以将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

  “清明上河图”的设计制作正是出自水晶石集团,据水晶石副总裁丁英介绍,“清明上河图”3D动态版创作前期,公司将画面中的800多个人物的移动线路以及和周边的关系都做了身份和社会角色定位,形象、服装、行为动作等也做了专业考证。“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立足于前沿科技的表 现形式、复合技术的应用,全新注入3D动态演绎,力求真实体现当时的社会背景、城市建设、文化生活、商业形态等,以更好地诠释历史的珍贵遗产。”

  同时,朱富康认为应该对非遗文化进行分层次的继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有些必须原汁原味地加以保留,有些则可以融入现代生活。”还可以与设计师合作,把非遗文化的元素与现代的生活理念相结合,设计出产品,“既是传统,也是时尚,即反映了古老的文明,又能够走进年轻人的生活,焕发新的生命。”

  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秦毅就曾将3D数字音乐与传统非遗文化相融合打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并参加诸多国内外艺术节,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3D数字音乐基于传统文化的融合,这是一个在不断发展的行业,我们从中国文化和非遗的角度出发,在这个领域里探索。”比如,他们团队与昆曲跨界融合打造作品《意镜》时,将声、光、电、影像、交互电子音乐和新媒体结合主题和内容应用,“中国传统戏曲和传统音乐在表演时,临场的变化非常大,每场演出都不同,而这套泛听觉式的系统可以让音乐和灯光随着演员的表演而动,更具生命力。”表演时,昆曲演员的张力结合前沿科技带来的艺术冲击力,让年轻人重新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参与并感知认识非遗世界。

  此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授课专家蔡励才认为,文化事业的公益属性和文创产业商业属性之间存在动态平衡关系,只有与生活和消费形态结合,才能够成为创新的生产力和时尚的生活方式。

  他表示,通过创新,在文化事业和文创产业找到一个动态平衡点,在能够既保持中国文化的文脉及其本质特性,让众多非遗保留传承的同时,又能够激活更多年轻人的创新力量,吸引社会的资源,包括大学生和专业团队,将创意融入消费升级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浪潮。并且,打造非遗手工艺人的造血功能,结合创新创业,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更好地传承保护。

  朱富康表示,未来,上海后世博研究中心将与文化界、艺术界、设计师等各个层面共同凝聚智慧,让非遗文化既有原汁原味的历史底蕴,又有创新夺目的思想,向全世界展示更生动全面的新篇章。

本平台内容出自公益服务目的编制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