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的电视访谈上,马云当着刘强东的面说,我们不是电子商务公司,我们是平台,我们是帮助商户成为京东。我们要让我们的平台上有很多京东。
商人逐利,他们的讲话当然出于位置和立场,当真理听的一般也仅有观众。马云丝毫不提相比京东,阿里旗下平台所有商户流量的入口在平台手里,金融和数据也都在阿里手里,你找一百个淘宝用户去问你这个东西是在哪买的。一百个用户都会告诉你在淘宝啊。让他们说具体店名,能回忆起来店名的恐怕不多。你买一双手套是在淘宝上搜索还是直接输网址到一家淘宝的某个店?
一定是搜索居多!
卖手套的几万个店,排在第二页或者第三页的有人问津吗?怎样排在第一页甚至前几家。这是大多数淘宝店真正考虑的问题。也是阿里一个重要的盈利模式。阿里的商户有两个槛是要必须过的,怎样让用户在阿里上找到你,怎样让用户在阿里上持续的选择你。这样的模式对于商户来说,不仅也要烧钱,而且更受局限。他们的数据创造的金融财富和信息反倒给了阿里很多其他的商业机会。对于商户来说,随着阿里做大,小商户的压力却越来越大,感觉越来越难以生存。因为充分的竞争存在快鱼吃慢鱼,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某些方面来说,阿里做的事情和百度区别不大。垄断流量入口,创造生态闭环,卖流量,卖展现,卖排名。反过来,还可以把用户的数据封装,做信用,做支付,做分发,做金融,甚至做物流,阿里对经济的发展和用户肯定是有益的,这无需质疑。但如果说阿里装的下京东,从他的模式上来说,没有可能。他的模式也绝对诞生不出京东。
老实说京东今日发展到如此并不是因为自己做的多好,而是一段时间内阿里的不思进取给了京东机会。以天猫超市来说,无论从物流送达速度还是购物流程和营销管理,完全不输京东超市,如果独立的发布两者的相关数据的话,我相信。两者差距并不大。这说明阿里早期如果也发力,京东所拥有的基建水平阿里完全可以快速实现。而阿里不做的原因也很简单。
一是觉得这些都是粗活累活,京东所擅长的3C整体毛利并不高,即使到现在扩充了很多品类,毛利也才百分之十六而已,基建成本却不低,这也是京东一直不盈利的原因,京东的钱不是烧在营销上,而是烧在基建。
二是阿里在推出天猫以前心态一直也很纠结。如果重走京东的路就意味着阿里的商业模式要面临大的变革。我们最新公布的财报上可以看出。表面上看非自营业务交易额增长了43%,已经达到700多亿。而自营业务增幅还低于非自营业务。仅42%,但要看到这样的非自营交易额和阿里的三万亿的GMV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两者的支柱完全不同。阿里的增速一直在放缓的原因不是阿里自身的问题,是市场的问题,因为体量太大,而京东的700多亿的基数即使再给两到三年也可以实现高增速。这个是市场容量的问题,但从体制上来讲,如果你是商户,有一个专业做非自营的和补充做非自营的你愿意选择哪一个?京东的非自营不能说点缀,但至多是补充。而非自营是阿里的战略。阿里当然可以也做自营,但他也不可能不畏惧庞大交易量背后的商业模式变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风险。所以,错也好,对也好,阿里也只能在某些品类上补充自营。不可能做大的变动。
但毫无疑问的是,有完善体系的阿里自身都不可能再造出一个京东的情况下,谁现在有实力准备制造和挑战京东?
阿里上放不下京东,当然,京东也成不了阿里,他们由不同的起始,已经走的离彼此越来越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