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曙光看泰国剧的崛起与创新

admin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围绕“发现‘最上海’文脉,体验‘不一般’非遗”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展示活动。上海“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昨天(9日)下午在杨浦滨江明华糖厂举办,对上海建筑遗产保护利用、非遗保护五年实践成效等都进行了总结回顾。今天,还有“最上海”城市文脉微旅行活动、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新城行”、非遗购物美食节、“上海非遗展馆学子行”等活动等待市民参与。

活化利用赋予建筑新生

近年来,上海完成了一批重要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工程。杨浦滨江“工业锈带”转型“生活秀带”,武康大楼、“上生·新所”、张园等有故事的建筑完成修缮,变身为城市的人文新景观、彰显了城市之美。

武康大楼

从曙光看泰国剧的崛起与创新

上生·新所 修缮后的体育馆(秀场)前边的小广场举办各类活动

6月9日下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之一的“传承·活化·共享”建筑遗产保护利用专家分享会在杨浦滨江明华糖厂举办,唐玉恩、赵晨、陈立缤、章明4位专家聚焦上海各类建筑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作了分享,用一个个经典案例阐释上海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念和经验。专家认为,近些年,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建筑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达到更高、更新的水平。尊重历史、严格保护历史风貌区、精心保护建筑遗产及适应时代需求的科学的活化利用将让建筑遗产延年益寿、焕发新生命。

展开全文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办首届“广场咖啡嘉年华”,不少市民前来打卡,感受历史文化与咖啡相交融的独特魅力。叶辰亮 摄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唐恩玉回顾了1950年以来上海建筑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历史。从早年江南传统建筑龙华塔、豫园的整治与修缮复原,到中共一大会址的历史复原,从原汇丰银行大楼、上海总会、原亚细亚大楼等外滩建筑群的保护利用,到跑马总会大楼的新生、世博会近代工业遗产区域的转型再生,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见证了上海建筑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历史。她说,建筑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是系统工程。从上海外滩建筑群的保护激活到人民广场建筑群的保护利用,到工业遗产的保留更新,坚守以完整性、真实性等基本原则,贯穿城市更新的各个历史阶段。当前,时代进步,对保护与活化利用设计提出新的要求:保护总体环境中有特色的空间场所及元素,保护历史风貌,留住城市记忆;创造更多可开放共享的有本地特色的公共空间、庭院,注入新业态,提升公共性,完善基础设施,创新与周边友好界面,新旧共生,提升品质。

龙华广场

同济大学教授、博导、景观学系主任、设计创意学院双聘教授章明作为杨浦滨江改造的总设计师,介绍了杨浦滨江改造项目。他提到,在具有百年工业背景的历史区域开辟出与城市生活密切相连的滨水公共空间是这个项目的重要价值之所在。在改造过程中,他非常强调城市滨水空间营造之历史文脉延续,大到一个建筑、烟囱,塔吊、栈桥,小到一个水塘的基础、钢筋水泥柱、一棵树都值得被尊重。“工业遗存的再利用是打造场所精神的起点。”“场所精神是最有价值的。”“工业遗存带来的力量感,我们充分尊重它。”章明不断地强调。

旧仓库里“拆”出的“绿之丘”

如今的杨树浦发电厂遗迹公园

“我们抢救性地保留了场地上的工业遗存,同时挖掘展示了各厂区原有的历史故事,将江边近百年的工业历程连通实体空间一同归还市民,让工业文明的记忆以具有时间厚度和空间深度的城市景观的方式,丰富城市文化和融入城市生活。”

科学精准保护每一处文化遗产

上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其中,最厚重的是考古遗址,从距今6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历经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到距今4000年的广富林文化、夏商时期的马桥文化,再到唐宋青龙镇遗址、元代志丹苑水闸遗址,45处古遗址厘清了城市文明发展脉络。

广富林文化遗址

上海是不同风格、不同功能建筑的聚集地,一大批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囊括了世界建筑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数量之多、质量之精、类型之广,居全国首位。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和工人运动发祥地,612处红色地标,30余处中共中央早期在沪机关旧址遗址,一大批珍贵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成为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活教材”,传承着伟大建党精神。

中共一大会址

据上海市文旅局统计,上海不可移动文物共346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27处,十年来分别增长110%和41%。

对每一处文化遗产,上海都予以科学、精准保护,既保护好文物本体,又保护其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形态。在全国率先完成全部40处国保、227处省保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公布工作,为落实“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上海已完成所有市级以上文物建筑“一幢一册”保护导则。

非遗保护五年实践现成效

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上海全市集中组织开展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共计527项。活动围绕“漫游赏非遗”“品购享非遗”“沉浸传非遗”“互鉴知非遗”四大特色主题铺开,引导广大民众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游。

“上海非遗展馆学子行”

从曙光看泰国剧的崛起与创新

“上海非遗展馆学子行”地图

今天(6月10日),2023年度“上海非遗展馆学子行”在中福会少年宫举办首发仪式。通过一张地图、一个小程序,串连起全市25家非遗特色展馆,汇集278项上海非遗项目及详尽的非遗知识普及和丰富有趣的美育活动,邀请广大学子和家庭走进非遗展馆,开启精彩的非遗旅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市民游客还可走入方塔园,在古典园林实景中欣赏一场再现百年前丝竹之声的“江南丝竹沉浸式观演音乐会”。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共同主办的冬病夏治时令养生曙光集市也在6月10日亮相。

上海方塔园

上海师范大学锦瑟江南丝竹乐团

据悉,上海现有京剧、昆曲、珠算、古琴和剪纸等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3项、市级251项、区级近800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0名、市级794名、区级近千名。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19项,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80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2处。豫园灯会、江南丝竹、沪剧、评弹、独脚戏、精武武术、顾绣、竹刻、海派玉雕、海派旗袍制作技艺等上海非遗项目深受人民喜爱。

非遗购物节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上海回顾了五年来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的系列成果。比如结合上海实际,制定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情况评估管理办法》、《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认定保护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引导项目扎根社区,发起推动覆盖全市的“非遗在社区”项目;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引导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游客可感受、可体验的旅游产品,推出“跟着非遗游上海”旅游线路、打造“古镇过大年”的非遗新体验;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门类非遗项目正以不同的方式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取得一定成效。

今年豫园灯会以“山海奇豫记”为主题

在创新非遗品牌活动方面,今年豫园灯会以“山海奇豫记”为主题,主办方借助中国上古奇书的神幻想象,在豫园搭建了一个沉浸东方生活美学理念的灯火场景,52天灯会期间,累计吸引超过400万消费者前来豫园游园赏灯,成为传统文化与市民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

文化遗产日海报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