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还算比较熟悉吧。在宫廷戏中,时常是可以看见它的身影的,寓意着吉祥如意。据说,如意在东汉就已经有了,但它的造型并不是像现今这般,而是柄端为手指形状,当时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所以被称为“如意”,俗名“痒痒挠”。
而汉代以后,时至魏晋,魏晋人喜欢炼丹服药,因此经常会出汗身痒,于是那时的文人便养成了手持如意边瘙痒边讲玄学的习惯(那时玄学很盛行)。加之那时宽衣大袍,魏晋人又天生有一种潇洒气质,因而手持如意,便带了一种非常的美感。
发展到了唐朝,如意的形状也各式各样了,有灵芝纹、卷云纹、心形纹,这些也都是象征着吉祥之意的图饰。而且制作如意的材料,也开始多了起来,比如金制品如意、玉制品如意等。自此,如意不仅成了艺术品,更将魏晋时期的一股仙气和雅气很好的传承了下来,也就是我们现代熟悉的如意。
其实如意发展至今,也不仅仅是作为痒痒挠。比如佛僧讲经时,常用“如意”作随身携带的道具;五代李克用,曾经用铁如意指挥三军;舞姬们拿它来做歌舞的道具
到了明清朝的时候,如意已经彻底成为一种寄予美好的吉祥物,它已经逐渐脱离手握使用的范畴。例如,皇帝在会见友邦使者的时候,会赠送如意以示友好;在民间,亲人远行,也会赠予如意,表达美好的祝愿。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物件,如玉带、扁方、香囊等等,都曾经流行过,但是也都渐渐消失,只有如意,虽然经历这么多年,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是人们寄托美好的象征,尤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可见其地位及价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