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熬夜重看了这部电影。
《美食、祈祷和恋爱》。
这是被很多文艺青年奉为必看的电影之一。
女主角伊丽莎白是《纽约时报》的一名人气作家,她凭着撰写旅游相关的文章,常常可以免费去各个国家,睡最好的酒店,吃最贵的食物。
同时她还拥有一位帅气潇洒的精英丈夫,生活高枕无忧。
就算是过着别人眼中如此令人羡慕的生活,然而伊丽莎白却渐渐感到空虚和恐慌。
她从噩梦中惊醒,意识到似乎周遭富足的一切并不能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富足。
背负着无法实现对丈夫爱的承诺的愧疚,冒着日后一无所有的风险,她打包了人生所有的回忆,背上行囊,一个人出发。
意大利。印度。巴厘。
她在罗马古老的斗兽场边毫无节制得享受意面和披萨,和陌生人交朋友,完全豁出去把自己交给这个陌生的城市;
她在印度用食物填补内心的焦虑,静坐冥想,当过往的回忆在一个人独处时翻山倒海,她学会用柔软的态度坦然拥抱,与自己和解;
最后在巴厘岛稻田与鲜花的房舍间,她遇见了生命中的the one,因为爱再次失去平衡,却又找回了人生的平衡。
虽然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但电影之所以为电影,想必还是有很大程度上的理想主义。
或许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放弃眼前所有一切的勇气,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支付得起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但女主角对于生活的困惑,对于探索内心真正想要的挣扎,透着一丝残酷,但却不能更真实。
有一个道理很残酷,我们却迟迟未懂。
人生最艰难的,根本不是义无反顾向前走,而是不能免俗。
二十出头的姑娘,带着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青涩,想着如果薪水能再高一些,上司再友善一些,租的房子条件能更好一些,生活是不是会更快乐些。
二十五六岁的时候,渐渐褪去了刚进社会时的青涩,在职场的摸爬滚打中有所积累,盘算着买房买车,找一个各方面门当户对旗鼓相当的男朋友,想着早点把生活“安定”下来,生活是不是会更快乐些。
等到人生过三十,还没成家立业的,想必已经在身边亲朋好友的逼问下,焦虑得失去了方向。已经结婚生子的,想要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如果能一口气解决孩子的学区房,父母的养老金,生活是不是会更快乐些。
很多人常常把“自己过得不快乐”挂在嘴上。
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看清自己想要的快乐到底长什么样呢?
我们每一步跨出去之前,想要拥抱的都是星辰大海,却又在每一步迈下去后,走回了房子车子孩子。
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很多时候连自己过得快乐不快乐,也并不清晰。
那些我们所谓的快乐,那些我们疲于奔跑去追求的东西,也许也都是别人眼里的评判标准,和我们内心真实渴望的,并无太大关联。
我们享受着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带给我们物质上前所未有的富足,却又在时代的洪流中渐渐迷失了自己。
追求理想的翅膀,爱慕虚荣的泥足。
何去何从?
是啊。
冬天本来就是用来休息的嘛。
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纯粹的想法。
我们恰恰缺乏的,就是这样简简单单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悲伤就哭泣,开心就歌唱。
人生本来的幸福就在于这些简简单单的平常事里,但我们却不敢说出口。
我们以为我们要的幸福永远在别处,总觉得自己走到下一个阶段才能够得到。
我们永远有更远大的目标,永远在制定更宏伟的计划,我们永远觉得那些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成绩更好的孩子,是我们内心想要的东西。
却忘了,我们想要的,也许不过就是最简单的快乐。
而这样的快乐,也许我们早就已经得到。
我们也忘了,原来幸福感的来源,离不开知足二字。
这自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为了眼前的生活而努力,而是我们是否能弄明白,我们在为了什么而努力。
电影中的女主角如愿在世界的另一角落找到了内心的平衡,明白了什么叫随心而动。
去世界各地旅行,用美食、祷告、恋爱自我救赎,自然是获得内心平静的一种途径,但绝对不是唯一途径。
被成就,被毁坏,都来自在自我理想和俗世虚荣间的平衡功力。
愿你也能放过脚下的自己,抵达内心的平衡,看清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和你们共勉。
作者:孙晴悦,央视驻外记者。新书《做没做过的事,爱没爱过的人》全面上架。微信公众号:大大的世界和小小的人儿(dearqingyue),微博@孙晴悦
- END -
文章系转载,学子悠悠诚意推荐,如有侵权请留言
●●●
天津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校园新媒体平台
商务合作与投稿
请联系 QQ:3327344057
有什么想对小悠说的话 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啦
欢迎大家来一起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