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我说:如今市场对待制壶的要求实在有些“无理”,就算顾老再活过来制壶,也不见得就能把壶卖出去。他问我何出此言,我说:许多消费者既要要求机械化的精密,比如壶嘴、把达到极致化、毫厘不差。可是,在要求是老法配制的条件下,还不允许有一点出现一丁点失误,这可能吗?
由于市场对待紫砂壶的期望存在“诱导误区”,使得双方都不满意。紫砂理论上的探究之后,和部分商人的故意渲染把大家对紫砂审美的观念扭曲了,难道我们喜欢顾景舟,不就是因为顾老所展示的艺术感无人能比吗?
以前艺人做壶,一把壶可能是成百上千次的复制,才有了熟练的技巧。而这一点,当今的艺人有几人能做到?你也可以说,是因为他们的时代还没有“线切割”工具,毋庸置疑的是这样的手工制作出来的茶壶更受广大壶友欢迎,但却不如现如今的茶壶做得如此精细。
现在好多壶友玩壶的方式值得商榷。还是这句话:茶壶怎么做是方法,关键是作品所呈现的感觉,如果作品可以和玩家的交流产生共鸣,读懂作者制作时所流露出的精神和情感,我认为这种方法也就不再重要。
曾经有壶友发给我一张图片,说是一个很有名的老艺人做得传炉壶,但发觉对角有接缝线,问我是不是真的。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把壶是真的,之所以会有这条线,是因为粘接的泥料温度不同造成的收缩差。让我不禁想起了现在一些制壶人,往往很有心机的把一些痕迹抹掉,然后故意留下“全手工痕迹”让人误会。
再说到泥料,有些人就认为天然泥料不能存在一点“瑕疵”,有些人就认为这是紫砂泥料固有的特性,无法避免。玩过老壶的人都知道,也都能接受紫砂的“杂点”,认为这是紫砂矿料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人的观点则相反。如果不要机械化的均匀,那我们要的泥料,颗粒和质感就不能充分展示紫砂的特性,二者不可兼得。
还有壶友担心,模会像印刷品一样复制,其实,模在紫砂制作过程中只是非常短的一道工序,想要完成一件作品需要的是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完整衔接,这才是真正代表了作者的水平与审美情趣啊。
【本人作品 】
作者的话:忠于传承,忠于原矿,我是一名靠手吃饭的紫砂艺人,作坊微信:747894919,乐意为您解答紫砂方面的疑问,让不懂紫砂的人买真壶,让喜欢紫砂的人买好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