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已经成为上海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她在上海的踪迹,学校和故居,已经被媒体无数次提起和描绘。而她在香港留下的几处足迹,说起的还不那么多,比如说她在港大住的宿舍,在北角的旧居,拍摄标志性照片的兰心照相馆,和曾借住的好友宋淇家。这次春节,主妇趁着和全家一起去香港度假,假私济私,来寻访一番张爱玲在香港的足迹。(因为浅水湾大家也挺熟悉的,我就选择性忽略啦)
祖师奶奶的简历就不用再多表啦,她1920年9月20日出生在上海,1995年9月在美国悄然去世。她来过香港三次,第一次是1939年19岁的时候来港大读书,直到1941年香港沦陷返回上海;第二次是1951年,主要是为写了《秧歌》和《赤地之恋》以及一些翻译,1955年离开香港去美国;第三次,她在香港停留很短暂——1961年10月到1962年3月,张爱玲在香港写了两个电影剧本。
第一站 港大宿舍旧址:半山宝珊道8号
那也是张爱玲第一次来到香港。
1939年,19岁的张爱玲在伦敦大学入学考试中考了远东地区第一名,但这时二战爆发,没法去伦敦读书,8月底,她就用伦敦大学成绩单在香港大学文学院入学,当时住在半山宝珊道8号的圣母堂(Our Lady’s Hall)。这里现在是什么模样?带着好奇,我开始了寻觅。
张爱玲当年港大的申请书
查了下地图,宝珊道8号是在港岛西半山,貌似是一幢私人住宅而不属于港大区域,再往下一点才是港大所在的港岛西头的薄扶林。香港山路,对于主妇这种长期生活在上海平原的人来说,是很费体力和鞋底的活,所以立马决定——咱们从山上往山下走,这样比较不伤脚。
在金钟吃过早饭,招了一辆出租车,掏出写好的地址,跟司机大叔用半咸不淡的粤语稍微沟通,业务良好的大叔马上表示明白,开车!
金钟距离目的地大约3站地铁的距离。倏忽间,车子就上了山路,曲折往前,两边绿树如荫,人影稀少,只有一座座高楼小区的大门,这可是传说中面山、背海、雾线以下的半山豪宅区,会不会遇见哪个名人在跑步呢?主妇出神中……
半山的道路很适合散步,就是比较高冷寂寞
香港道路交通状况通常都不错,一会儿,就来到宝珊道8号的大门前。地图说的没错,这里现在果然已经不属于港大区域,而是一幢叫做“爱敦大厦”(Hamilton Court)的住宅。
我正在消化这个情况的时候,司机大叔问我:“帮你开到楼前好吗?”
这才发现,香港的楼宇有一个非常奇特甚至奇葩的地方,在上海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小区大门在1楼,而楼宇的入口是在3楼!1楼和3楼之间,全是车库!
爱敦大厦的小区大门
进大门后就是车道,一圈圈转到3楼
可是俺真的不是来半山走访大亲友的好吗?主妇弱弱地说了一句:“哦,没事,就在这里停好了……”司机大叔很热情地代我决定:“还是开到门前吧!”
豪宅的大门口
管理员大叔也特热情,一边拉开楼道的大门一边说:小姐您好!请问您去哪一层?
不愧是在传媒界滚打多年,主妇镇定地掏出手机上的地图和资料,向管理员大叔解释,我们其实不是来走亲访友滴,是来找一个作家曾经住过的港大宿舍。
挺慈祥的管理员大叔说,哦,宝珊道8号就是这里没错的,但这里并没有圣母堂(Our Lady’s Hall)。这个楼盘造了有40年了,40年前,这里是什么样的,他倒不知道了。不过,这里的确距离港大很近。
先插叙一下,第二天,我在旺角西洋菜街的乐文书店里,查到了两本台湾资料,上面介绍,张爱玲1939年的时候的确住在宝珊道8号的圣母堂(Our Lady’s Hall),这是一座修道院,但是在1941年开始的香港沦陷期间,圣母堂被炸毁。所以,爱敦大厦的确就是张爱玲宿舍的原址。
港大建筑曾被炸成这个样子
时间回到当天,拍照留念之后,主妇按照管理员大叔的指路,走出爱敦大厦。
回头仰望爱敦大厦,果然好山好水好景观
在半山绿荫道上沿山路往左走到消防局的地方,再往右走不远,果然看到了“大学道”(University Drive),这就是香港大学的南门。
入闸后就是香港大学校区
从山上往山下走果然比较轻松
中文学院的大楼
港大读书时候的张爱玲
还有最最著名的本部大楼,《色·戒》也在这里取景拍摄过。
港大门口
港岛线香港大学站里,有整整一面照片墙,讲述港大历史,真是用心。每一张都细细看过。
其实上海也可以学习啊,比如五角场站、同济大学站、交通大学站,这样妆点一下,多有腔调……
地铁站里港大照片墙上怎么能少了著名校友张爱玲?
香港大学宿舍圣母堂(Our Lady’s Hall)旧址
地址:香港中西区宝珊道8号爱敦大厦(Hamilton Court)
第二站 北角故居:继园街,辉浓台
张爱玲1951年第二次来香港之后,先是住在女青会YMCA。不过,女青会YMCA貌似有好几个地方,九龙、港岛都有,究竟是哪一个?详细资料阙如。主妇只好暂且跳过,寻访她后来搬去的一个地点——港岛北角继园街的辉浓台。
这个地点如此清晰,源于张爱玲对于犹豫不决的事情都爱求签,而且签语都留存下来,上面还有她的好友宋淇太太邝文美的批语,1954年的一支签语上清清楚楚写了:“雨中搬去辉浓台”。
宋淇和太太邝文美,是张爱玲毕生来往最密切的好友,他们的儿子宋以朗,后来成为了张爱玲遗产的执行人,保管了张爱玲许多来往书信和手稿。
宋淇和太太邝文美
《张爱玲私语录》
宋家这时住在辉浓台旁边的继园街1号,五房两厅连天台四千呎单位(大概相当于400平米),大得吓人。
左一就是宋以朗
宋家夫妇和朋友们合影
邝文美每天都会来找张爱玲聊天,不过张爱玲非常体贴,8点不到就会催邝文美快点回家陪家人。所以张爱玲戏称邝文美“我的八点钟灰姑娘”,就是到点就要走的意思。
不过,宋淇和邝文美之子、张爱玲的遗产保管人宋以朗对此有不同看法,据他说,宋家住在继园街,家里人常送饭给张爱玲,是下山而不是上山,所以张爱玲不可能住在山上辉浓台。后来搬到辉浓台的是宋家自己。
资料查到这里,主妇握拳——那么我们就把辉浓台和附近,都来寻访一下吧。
从人人都熟悉的铜锣湾再往东坐两站地铁,就到了北角,很多从上海过来的人都住在北角,所以当年曾有“小上海”之称。
从北角地铁站出来,沿着英皇道一直往东,到了电照街拐弯,往山上走,就来到了继园街。
这里的房子显得有些旧,但很整洁。岁月的气息隐隐透露出来。
从右手一个很陡的坡道走上去,就到了辉浓台。
有铁丝网围着的小区
底楼还是个养老院
据说当年张爱玲在这儿居住的房间里,“陈设异常简陋,最妙的是连作家必备的书桌也没有,以致她只能拘束地在床侧的小几上写稿。说她家徒四壁并非过甚其词。她一直认为身外之物都是累赘,妨碍一个人生活的自由。”这个简陋的作家之居,还在这里吗?
从辉浓台往下望,被高楼簇拥的楼盘工地,这景观有点超现实。
从继园街往下,都是崭新的楼宇,仿佛时空穿越,忽然跳过了50年。
只能说,如果张爱玲真的是在继园街山下住过,那么,现在,恐怕旧居已经难以寻觅。
踏着祖师奶奶曾经走过的街道,告别继园街。她每天从继园下山到英皇道,“想不到我还会这么快乐地走这条路……”,她说。
北角继园街辉浓台
地址:香港东区继园街38-44号
交通:港岛线北角站下
第三站 北角英皇道:拍摄标志性照片的兰心照相馆
北角这里还有一个值得寻访的地方——兰心照相馆。祖师奶奶最标志性的照片,就是在这里拍的。
香港《文汇报》上,有一位读者撰文,告诉我们,当年她的婚纱照就是在北角英皇道的兰心照相馆拍的。而地址,“在英皇道390号亚洲大厦隔壁的地铺(386号或384号)就是兰心照相馆,附近是玫瑰西餐馆和西北皮草公司。”
去兰心拍照的缘起,是《纽约时报》书评版推荐张爱玲在香港写的小说《秧歌》,需要她的照片,闺蜜邝文美就陪张爱玲来到兰心照相馆,拍下了这套以后为无数张学书籍引用的著名照片。
张爱玲也很喜欢这套照片,在一张照片后题了杜甫《咏怀古迹》中的一句诗:“怅望卅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只把原诗中“千秋”改成和自己年份相当的“卅秋”。
她说:“我喜欢圆脸。下世投胎,假如不能太美,我愿意有张圆脸(正如在兰心拍的一张照片,头往上抬,显得脸很圆)。”
祖师奶奶
当年的兰心“属于比较高档和传统的照相馆,入门右边上楼梯,左边是玻璃橱窗,装饰朴素。”在1960年代,玻璃橱窗里常放着模特儿穿的婚纱和明星照片,可见得这里档次不低。
既然有清晰的门牌号,自然从亚洲大厦找起。
北角站地铁出来,朝西走,两三条马路之后,就是亚洲大厦。
亚洲大厦
它的隔壁地下,依次为——另一幢大厦入口,应该不是。
再隔壁,就是一家卖衣服的小店。按照那位读者的描述,再结合门牌号,英皇道386-388a,应该就是这里。
万宁左边就是兰心照相馆的原址
兰心照相馆旧址
地址:香港东区英皇道386号或384号
交通:港岛线北角站下
第四站 好友宋淇家:九龙加多利山山景大楼
1961年10月到1962年3月,张爱玲从台湾第三次来港,前后不过半年,主要是写剧本《南北一家亲》和《红楼梦》。她先是住在九龙旺角花墟道斗室,后来到不远处宋淇加多利山的家中借宿了两星期。这是宋淇在继园街之后的居所。
《南北一家亲》海报和剧照
这时,宋淇之子宋以朗已经12岁,他听从父母要求让出的卧室给张爱玲,自己睡在客厅:“房间很小,一张床外,还放了一个梳妆台和铁柜,但窗外是狮子山。”现在,当年张爱玲睡过的卧室已经改建成了厕所。
宋以朗在山景大楼家中的照片
花墟道的屋子没法查考地址了,不过宋淇家的山景大楼,有地址,还有宋以朗住着,一定还在。
从太子站下来,沿着太子道西朝东走,穿过旺角东站的架空铁轨和一片花市,不久就看到了嘉道理道。按照地图指示,沿着嘉道理道往山坡上走,没走几步,山景大楼就出现在眼前。
门口有门牌号
据说宋以朗家住这幢房子的三楼,就是张爱玲诸多书信和手稿存放的地方。主妇遥望着,很努力去分辨是哪一家,有点难。
山景大楼门口的马路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被张爱玲引用的杜甫这一首《咏怀古迹》,是杜爷爷面对《高唐赋》的作者宋玉留下的故居和文字,生发无限感慨,主妇觉得,它倒也很衬自己这一回怀旧暴走的心境呢,正如主妇最喜欢的古文《兰亭集序》中所说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宋淇/邝文美/宋以朗家
地址:香港九龙城区嘉道理道46号
交通:荃湾线太子站下
文/魔都主妇
找寻张爱玲笔下的香港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故事大抵发生在两个地点:一个是她的出生地——上海,另一个便是——香港。张爱玲对香港有着特殊的感情,以至于不自觉地把书中的人物安插到香港这个大背景之中。
《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葛薇龙姑妈的半山豪宅在香港。
《倾城之恋》里范柳原和白流苏的拉锯战场在香港。
《色戒》里王佳芝初识易先生也是在香港。
而香港的众多地点中,张爱玲私心偏爱的,大概非浅水湾莫属了。她笔下的浅水湾:“把窗帘都染蓝”,有着“淡白的海水,吞吐淡黄的沙”;“太阳悠悠地移过山头,半边山麓埋在巨大的蓝影子里”。
她把那些最美的人配给这片最美的海滩。无论是范柳原和白流苏嬉笑着拍打身上小虫子的地方,还是乔琪乔带少奶奶闲时游泳之处……浅水湾于她是心中的一块圣地。
今天去浅水湾,会发现如今的浅水湾已经成为香港著名的富人区,李嘉诚、成龙、包玉刚……的豪宅都选址于此,这群头脑犀利,目光敏锐的有钱人,之所以选择浅水湾,除了被极美的风景所吸引,还看中了由稀缺性所带来的巨大升值潜力。
浅水湾的房产升值空间有多大?6月7日港媒消息,香港南区浅水湾道28号以20亿港元售出,将近300万港元每平方米,破世界纪录。它的主人当年花80万元入手这套房子时,大概也没有想到能升值2499倍吧。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恨自己生错了年代?别急,其实在潇湘大地上,有一块可以与香港浅水湾相媲美的山水宝地。岳麓山下,3000亩梅溪湖,4360亩桃花岭,风景秀美,让人流连。如果说香港的浅水湾是一位留学多年的白富美,兼有中西之美,那么长沙的梅溪湖就是在岳麓山下长大的小家碧玉,温柔水灵之极。
梅溪湖和浅水湾虽然美得截然不同,但是资源的不可复制性却是相同的。片区为数不多的真正依山傍水的住宅小区中,卓越·浅水湾也许就是能打动你的那一个。
张爱玲的香港光影:从华丽缘到惘然记
香港光影:华丽缘
她最后得到了快乐的结局也并不怎么快乐;所谓“哀乐中年”,大概那意思就是他们的欢乐里面永远夹杂着一丝辛酸,他们的悲哀也不是完全没有安慰的。我非常喜欢“浮世的悲哀”这几个字,但如果是“浮世的悲欢”,那比“浮世的悲哀”其实更可悲,因而有一种苍茫变幻的感觉。——张爱玲《<太太万岁>题记》
《情场如战场》
(1957年5月上映)
导演:岳枫
编剧:张爱玲
制片:宋淇监制:钟启文
主演:林黛、秦羽、张扬、陈厚
这是张爱玲第一个拍成电影的剧本。《情场如战场》改编自Terence Rattigan的French Without Tears。叶纬芳家境优裕,年轻美艳,活泼善交际,骄纵任性,只愿天下男人都爱自己,把身边男人耍得团团转,姐姐的心上人更要一抢为快。先与写字间白领陶文炳谈情,又与中年学者何启华讲爱,另一只眼瞄着表哥史榕生看他是否吃醋。叶家将青山别墅借与榕生方便他写作,陶文炳为撑门面将钥匙借来佯称自家房屋带玮芳到别墅兜风,洋相百出。纬芳父亲公司董事长的儿子要来香港,纬芳一家在别墅精心准备,榕生也邀了陶文炳做客。何启华应纬芳父亲之邀来看古董也来到别墅。纬芳的姐姐纬苓对陶文炳一见倾心,纬芳知道后对陶文炳攥得更紧。陶文炳与何启华为了纬芳争风吃醋、大打出手,当面对质明白纬芳居间搞鬼后把酒言欢,但仍时有冲突,虽已看清纬芳心性却无法抗拒她的吸引。纬芳表明喜欢的是表哥,所作所为是为了让表哥吃醋,榕生则表明自己早就看清了她的秉性没有兴趣。众人皆认为几天后将来到的董事长之子才会是纬芳更中意的目标。陶文炳开始与纬苓交往。最终到来的董事长之子是一个小胖孩,榕生为了躲避纬芳收拾行李离开别墅,行至途中,纬芳自车后座冒出搂住表哥的脖子,榕生最终没能逃脱纬芳的手掌心。《情场如战场》曾获金勋奖。
电影中有许多笑闹戏初看很难想象出自张爱玲笔下,其讽刺力度与机巧远不及张爱玲小说的玲珑剔透百转千回,而是更直白、更市民趣味甚至更庸俗,然而《情场如战场》仍然是5部中最接近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电影有对男性欲望与女性心机的嘲讽,即便大团圆结局,却藏着张爱玲的保留。在剧本中,榕生未离开家门就被纬芳缠上,两臂颓然地按在方向盘上,心境焦灼紊乱。电影里纬芳亮相于榕生逃离途中,从后座搂住榕生的脖子,汽车偏离方向歪歪扭扭驶向前方。不管哪一种处理,榕生都并非快活满足,而是忧心忡忡。团圆结局并不稳固,婚姻前景更加不乐观。这绝非一部男性欲望得到满足的浪漫喜剧,而是一场性别之战,关于男人对于难以驾驭的女人的恐惧。
电影倾力塑造了“叶纬芳”这一叛逆女性的形象,即便纬芳自陈勾引其他男人是为了让表哥吃醋,然而事实上,不管从剧本还是电影,都能够感受到纬芳非常享受这一过程乐此不疲,“为引表哥妒忌”中带着对嚣张行为的无意识粉饰。纬芳性感魅惑,仿佛娇蕊未嫁的前身,却更加狂妄意志更为强大,更富生命力,更具男性气质,邪恶又天真,有一种挑衅的魅力,所有男性追求者在她面前相形见绌,传统对于女性的道德标准岌岌可危。电影中,纬芳是理直气壮的。不仅在当时,即便到现在,仍旧是中国文艺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女性角色。
电影基本忠实剧本,一出戏有重大改动,即陶文炳第一次带纬芳到青山别墅,完全不识路径在别墅中盲打误撞,要到厨房热罐头,打开一间房门,一进门就“噗通”一声掉下去,原来这是一间室内游泳池。大概搭建室内游泳池困难,电影改为文炳为纬芳照相不小心失足掉入室外游泳池,机趣与促狭陡然少了许多。剧本人物介绍中,陶文炳略轻浮,何启华36岁貌不扬,学者风度,这是个正剧的设置,但整个剧本是一出谐闹喜剧,稍后的剧情中其实文炳着实轻薄无行何教授则与市井无异。因此电影中的处理并不过分,以谐闹喜剧观也不违和,只是选角夸张,何启华老迈臃肿一身市侩气实在叫人泄气。既要庸俗又要个性,顾此失彼多少损失了纬芳的魅力——性感女王所挑逗的,应该都是高级货。
《六月新娘》
(1960年1月上映)
导演:唐煌
编剧:张爱玲
制片:宋淇、马叔庸
监制:钟启文
主演:葛兰、张扬、乔宏、苏凤
汪丹林与父亲乘邮轮来香港与未婚夫董季方完婚,旅途中遇到菲律宾华侨乐手阿芒对丹林疯狂追求。董季方在未婚妻到港前夜到舞厅找红颜知己舞女白锦叙旧,遇到喝醉的从美国回来的海员麦勤。麦勤醉得不省人事,为防被贼偷袭,董季方将麦勤带回家。第二天董季方到码头接船误点,不见丹林父女,巧遇乐手阿芒,阿芒趁势要到董家地址。季方返家意欲将白锦介绍给麦勤,要白锦到家里来,自己准备动身到旅馆去接丹林,不料丹林已找到家中。丹林不要季方继续拿钱给父亲,觉得这是拿钱买自己,并刺探季方与白锦的情况。汪家老爷也到董府,季方出门去接,白锦打来的电话被丹林接到,疑窦丛生愤怒不已。季方与汪父出门吃饭,丹林没有心情留在家中。先是阿芒找上门来,求爱不成,质疑丹林的爱情是买卖婚姻。后是麦勤从内室走出,误将丹林认成白锦,一见倾心,劝丹林喝酒。丹林心思恍惚与之对饮,麦勤进一步亲近。白锦来到得知季方不在愤然离去,麦勤听说后才知搞错对象急忙逃走。丹林又怒又气借酒浇愁,醉倒在沙发上。丹林试婚纱时突然决定解除婚约落荒而逃,关在旅馆里拒不见人。麦勤找到她陪她在城内四处散心。麦勤求爱无望告知丹林,季方爱的是她不是白锦。季方在家里迟迟不见丹林回来,认为她与麦勤出走,为维护家族颜面,决定找白锦结婚使婚礼顺利进行。麦勤在婚礼前夕对季方说丹林爱的还是他,白锦得知后与麦勤一起找到丹林,婚礼如期举行。
电影根据Anthony Asquith的While the Sun Shine's改编,一出热闹的爱情喜剧,依旧大团圆结局,却依旧埋藏着张爱玲的因子。在整部貌似浪漫的爱情喜剧中,作为恋人的丹林与季芳,只有一个场景是在一起有交流的。丹林怀疑自己的爱情是买卖婚姻,虽然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被回答与解决,但依旧不能改变将来父亲与自己仰仗丈夫生活的事实。当丹林不能与季方结婚时,季方马上就转向白锦,家族荣誉至高无上,而爱情则难以坐实。一般的通俗浪漫爱情剧,一对恋人历经艰辛终成眷侣,是感情不断发展与巩固的过程,而丹林与季方一步步走向婚礼,却是梦想与感情的不断解构。喜庆结局仿佛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实在叫人难以释怀一笑。
当丹林醉倒在沙发上时,做了一个梦。在张爱玲的剧本中,丹林先是与季方在田野间徜徉,忽然跑出一个妖艳女人白锦把季方抢走。这时阿芒出现与之纠缠,麦勤又出来将阿芒击倒,欲向丹林施加强暴。丹林不从,麦勤将丹林推倒在地要闷死她。梦中隐含着暴力、恐惧、死亡与性。电影为了配合、塑造葛兰的明星形象,改为丹林与三位男士的歌舞,成为象征性的表述,保留了丹林受到性的诱惑与欲望成分,大大削弱了恐惧,白锦则干脆消失了,女性对婚姻的最大隐忧也随之流逝。
《小儿女》
(1963年10月上映)
导演:王天林
编剧:张爱玲
制片:宋淇
监制:钟启文
主演:尤敏、王引、雷震、王莱
中年男子王鸿琛妻子早逝,有一个成年的女儿景慧和两名幼子景方、景诚。景慧中学毕业后留在家里操持家务照顾父亲与弟弟。景慧在公车上与同学孙川相遇互生好感,二人开始恋爱以至谈婚论嫁。父亲与同事李秋怀相恋,希望孩子们能够接受。邻居女孩儿屡屡遭后母毒打吃不饱饭,王家儿女均把后母视为洪水猛兽。父亲见儿女们抵触有加不敢轻举妄动,女儿以为无法挽回父亲心意,决定自己抚养两个弟弟。为了不耽误男友,与孙川分手独自到偏远艰苦的青州岛小学应聘。此时李秋怀为了给自己与王鸿琛的感情降温也来到青州岛执教,素未谋面的二人在此相遇。秋怀年轻时为了照顾弟妹放弃婚姻,二人聊起身世大有同病相怜之感。景方、景诚得知父亲要娶后母,大为恐慌逼得景慧答应他们终身不嫁。孙川发觉事出有因来找景慧。景方兄弟二人出门看到父亲与秋怀约会,回家后又见到孙川向姐姐求婚,大受刺激离家出走,跑到亡母坟前哭诉。大家分头四处寻找,雷雨之夜,秋怀终于在坟地找到两兄弟,误会与隔阂消除,大团圆结局。《小儿女》曾获金马奖优秀剧情片。
这是5部电影中惟一的文艺片,也是最平庸的一个。这样主旋律的苦情戏,初看之下简直会以为出自琼瑶之手。“我不能与回忆竞争”被认为5部电影中最具张爱玲气息的台词,而这句台词其实也掺了水失了光泽,雕琢的痕迹与悲苦滥文艺气息太重,远不如张爱玲小说中那些似嗔若喜在华美与虱子之间恰到分毫的自然金句。惟一让人触动的,是电影中新老两代女人的交流,女人命运的弦外音倏忽从故事中跳出来,无缘无故无头无脑,这才是张爱玲的气息,在《不了情》那样的通俗剧中也呜呜咽咽地低沉回旋过,无论悲喜,挥之不去。
《南北一家亲》
(1962年10月上映)
导演:王天林
编剧:张爱玲
制片:宋淇
监制:钟启文
主演:梁醒波、刘恩甲、丁皓、白露明
一家广东茶楼,一家北方菜馆,两个老板斗得你死我活互相看不起,内里是地域歧视与排斥。下一代则在西餐厅约会谈情。广东仔爱上北方丫头,为帮兄弟姐妹,广东女也与北方小伙子走到一起。而广东父亲最爱的电台粤语播音员,竟然就是北方丫头。两个老头顶牛,两个老妈苦劝,皆大欢喜。
电影改编自秦羽原著,秦羽即《情场如战场》中饰演姐姐叶纬苓的那位,曾经两夺金马奖最佳编剧。1961年宋淇编剧的《南北和》上映叫好又叫座,遂发展成鸡同鸭讲的“南北”系列。彼时香港正处于本地土著与南下之人冲突交融时期,南北隔阂与交流是时代脉搏,影片走市井路线,引起无数共鸣,在香港引起巨大轰动,只是如今看来,实在乏善可陈。
《南北喜相逢》
(1964年9月上映)
导演:王天林
编剧:张爱玲
监制:林永泰
主演:梁醒波、刘恩甲、白露明、钟情
北方人汤德仁是一位地产经理,女儿汤彩蘋与粤人简良相恋,妹妹早死外甥女养在自己家,其父是广东人,故外甥女李倩荔讲粤语。李倩荔与北人吴树声相恋,吴树声与简良是同一学校的教员。吴树声的父亲则是一位地产经纪。汤德仁坚决反对女儿、外甥女与简良、吴树声的恋情,因为简良是广东人,两人都没钱。美籍华侨简兰花女士返港,股东们要汤德仁务必找到简兰花投资以挽救不景气的企业,否则就吵他鱿鱼。简兰花却是简良的姑妈,不日就将来看望简良。姑妈没有结婚和子女,因此上千万美元的遗产日后可能就是简良的。二人把这消息告诉汤德仁,汤将信将疑却没有阻拦两位小姐到学校做客见姑妈。姑妈临时取消航班,吴树声与简良害怕汤德仁以为自己骗他,硬把躲债的老油条阿林,一个老胖男人扮成女人冒充姑妈。汤德仁与吴树声的父亲也都赶到学校。阿林男扮女装身材奇硕容貌丑陋举止粗鲁,汤德仁与吴父皆对其展开追求,两位女客则将如愿结婚的希望放在姑妈身上百般应承,阿林借机捞钱揩油。两男要阿林趁势帮忙定下婚事,一群人到酒店度假,老父亲半夜爬楼求爱,女儿要整晚与姑妈倾谈,两位年轻男士急得如热锅蚂蚁。阿林骗局终被揭穿,真正的简兰花女士到港,容貌竟和阿林一模一样。
根据Brandon Thomas的Charley's Aunt改编,1892年在伦敦上演,1893年在百老汇上演,之后不管是舞台剧还是电影都被搬演了无数回,著名的电影版本有Archie Mayo 1941年的Charley’s Aunt,由Jack Benny主演。原剧讽刺的是英国上层社会的虚伪,张爱玲把它移植到了香港市民社会。必须一提的是饰演阿林的梁醒波,是整出戏当之无愧的灵魂,风骚鬼马活灵活现,在《小儿女》中出演弟弟的邓小宇几十年后赞他是香港影坛与粤剧一颗光芒万丈的谐星,许冠文的“戏味”较之差了一点点,沈殿霞更是拍马追不上。梁醒波演粤剧出身,以前演小生很漂亮,年岁大发胖以后演丑角,是香港粤剧非常重要的丑生。他表演的最大特点,港人话“爆肚”,就是即兴发挥不按常理出牌,经常在片场改台词,一有梁醒波出场台词就与剧本不同。整部电影集合了反串、误会、谎言,堆砌了一叠又一叠笑料,如同一幅漫画。很难想到张爱玲会与这样的疯癫闹腾相联系,惟一的关联是大团圆之外对金钱婚姻的冷眼旁观与嘲讽。
《人财两得》
(1958年1月上映)
导演: 岳枫
编剧: 张爱玲
主演: 李湄 / 陈厚/ 丁皓
(剧本)根据To Dorothy's Son改编。音乐家孙之棠穷困潦倒太太湘纹待产已然交不起房租。前妻翠华找上门来要重修旧好,声称继承了三叔的遗产出手阔绰,把孙家上下一通料理,不仅捯饬孙之棠,还接管了孕妇的伙食营养。湘纹与孙正式结过婚,却没有法律手续。翠华要重做孙太太还要收养湘纹即将出生的孩子。两人离婚证书拿来发现签错了字,离婚无效,湘纹地位岌岌可危,翠华干脆称其姨太太,孙之棠也不再拒绝翠华。后发现两人结婚也不具有法律效力,天平重又回转。真相是,翠华的三叔脑筋很旧,认为女人不应当继承遗产,没有儿子钱就归翠华,有儿子就传给儿子不归她。这么旧脑筋的三叔,翠华当然不敢讲已经离婚,三叔想当然以为孙之棠的儿子就是翠华的儿子,遗嘱上干脆写留给孙之棠的儿子,根本未提翠华。如果湘纹生出儿子,这笔遗产就将由与翠华三叔毫无关系的湘纹儿子获得。先女后男,湘纹最后生了一对龙凤胎。
《桃花运》
(1959年4月上映)
导演: 岳枫
编剧: 张爱玲
主演: 叶枫/ 陈厚 / 刘恩甲
(剧本)杨福生与瑞菁是南下香港的一对夫妻,几十年打拼开了一个酒楼。杨福声迷恋女歌手丁香,一意要与原配瑞菁离婚,丁香也甩掉男友陈乃兴。瑞菁干脆利落地与福生离了婚,并利用福生的愧疚心理要了全部家财。丁香知晓后与福生分手,福生这才如梦方醒。瑞菁向福生伸手两夫妻破镜重圆,陈乃兴也与丁香复合。
《一曲难忘》
(1964年7月上映)
导演: 钟启文
编剧: 张爱玲
主演: 叶枫/ 张扬 / 田青
(剧本)根据《魂断蓝桥》改编,女主人公南子开场就是歌女,为男主人公伍建德的母亲所不容,伍母因此送建德去美国读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南子喉咙坏掉,父母无力养家,家中还有幼小的弟弟与生病的妹妹,一家老小等着用钱,南子不得不卖身养家。建德回到香港,南子躲避,但最终两人在去星家坡的码头相遇一起离开伤心之城。
《魂归离恨天》
(未能拍摄)
(剧本)改编自《呼啸山庄》。叶先生与叶太太,先生女儿叶湘容,继而从孤儿院领来端祥作儿子,之后生下儿子叶祖培,端祥沦为当差的。湘容与端祥青梅竹马,祖培则处处为难欺压端祥。长大后湘容遇到高家少爷高绪荪成婚,端祥出走发誓要报复,几年后暴富归来,高家小姐高绪兰爱上端祥。祖培吃喝嫖赌将老宅卖给端祥,端祥娶高绪兰为妻。湘容嫉恨不已,一病而亡。祖培回老宅混事,叶太太也重回老宅。一客远来风雪投宿,得知事情来龙去脉。夜中惊闻女人呼叫,端祥认定是湘容,追随而去,有人看到一男一女在雪中乱跑。最后只有端祥一人被发现死在山岩上,两只鸟盘旋片刻双双飞去。
《红楼梦》(上、下)
(剧本佚)
张爱玲在香港的电影剧本,艺术水平当然远不及她的小说创作,也不及她在上海的电影《不了情》与《太太万岁》。《太太万岁》不仅有对太太以至广大女性婚后处境细致精微的刻画,整部电影亦有张氏小说水磨腔的韵道,而陈思珍更是一个独立特别的艺术形象。今次放映的5部作品,只有《情场如战场》是在塑造叶纬芳这样一个人物,其余作品中,不过是些角色。香港浓烈的商业电影环境与上海不同,张爱玲写这些剧本的初衷很明确,就是为稻粱谋,不过她并未马虎了事,还是尽力而为,常常会与宋淇通信讨论剧本的写作与改编,甚至只是为了一个小细节弄不通。有一种普遍观点认为,在片场制度与商业电影的环境下,张爱玲失去了创作自由,表现为更多的妥协,此前菲茨杰拉德与威廉·福克纳都是如此,她的丈夫赖雅也如此。这一说法固然没错,却忽略了张爱玲在不得已情况下的努力以及这些电影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
电懋从成立之初风格就非常鲜明,参照好莱坞,小巧、有趣、轻快,较少触及战争等惨痛题材,直到1963年左右,电懋没有一部历史片,背景也多为香港。这与朱石麟、李萍倩等把香港作为一个相对陌生临时的避难之所,有着沉重历史感与文化人流徙心情的电影明显不同。白领写字间、豪华别墅、社交派对、华美礼服……电懋电影充满了对中产阶级生活的描述和想象。张爱玲从学生时代就是影迷,尤爱看好莱坞电影,赴美之后更得以在第一时间看到许多好莱坞电影与英美舞台剧,她对中产阶级题材的兴趣与更国际化的视野与电懋的目标恰好吻合。因此,在电懋片场风格的确立中,张爱玲决不仅仅是被动的,在她的剧本中有着清晰的奢华场景的详细描述。《情场如战场》与《六月新娘》都是典型的电懋电影,这类电影中的场景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可能并未成为事实,只是美丽的梦。焦雄屏在《时代显影——中西电影论述》中说:“电懋公司带有强烈的中原性格,大部分的影人均来自上海,家世背景又不脱中产及知识分子的范畴,作品具有强烈的‘逃避主义’倾向”,此话大体不错。人们可以轻而易举攻击张爱玲的喜剧以及电懋的国语片是对好莱坞的空洞模仿,只是为少数由上海而来的移民和上层阶级所制造的逃避娱乐,但是却忽视了一个事实,即这些西式风格的城市电影对于正在上升的城市中间阶层观众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们正在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电懋不是重现过去中国,而是在憧憬未来现代生活与社会,制造新的视觉景观,新的娱乐与生活方式和社会品味。电懋所有的电影票房都非常成功,《情场如战场》打破了国语片的卖座记录。电懋观众中的一大部分是战后出生的一代,对新潮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在电影中,他们找到的不是梦,而是在一个不断演进变化的时代和城市中,对自我的认知。当许多电影人在表达乡愁时,张爱玲已经参与到商业电影制造的新潮流中去,创造出针对本地趣味和社会问题的卖座流行电影。而这些电影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环境中都获得了成功:香港、台湾、东南亚。从这个角度与意义讲,张爱玲的电懋编剧生涯无疑是卓有成效的。
在商业制作与明星制度下,张爱玲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她对电影通俗文艺的属性非常明了。在《<太太万岁>题记》中,她说:“文艺可以有少数人的文艺,电影这样东西可是不能给二三知己互相传观的。就连在试片室里看,空气都和在戏院里看不同,因为没有广大的观众。”根据《国际电影》第13期1956年10月刊,张爱玲坚持要林黛做主演,高度意识到了明星能力和林黛的偶像吸引力。在纬芳与何教授在沙发上对话的一场戏中,有林黛漫不经心裸露大腿的镜头,很可满足男性观众的窥视欲望,在剧本中,这一幕写得清清楚楚,而张爱玲该是深谙其中因由的。在上海时期的影评《万紫千红》中,她说:“在市民所爱看的小报上,有人指出《万》片不受欢迎的原因是因为它说教。他们抱怨李丽华只把她出名的玉腿呈现一次给观众,以后就半裹在皮裘里面。”电懋的确一直在开发林黛的魅力,剧本起了推波助澜之力。
虽然不能与上海时期相提并论,张爱玲的电懋作品在当时仍旧属于高水准与大制作,还是能看出她娴熟的编剧技巧,善于利用误会、道具制造戏剧冲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张爱玲在电懋的喜剧电影深受好莱坞30年代谐闹喜剧(screwball comedy)影响,刘别谦、比利·怀尔德等都是她取法的对象。她把好莱坞喜剧转换成香港本土故事,符合本地道德水准,做适度调整与妥协。在《情场如战场》中,没有出现性爱戏码,而在《六月新娘》中,当麦勤的求爱被葛兰拒绝后就适可而止,而其中性的诱惑则处理得非常隐晦。即便如此,在新的氛围与框架下,我们还是看到了不大相同的女性角色,比如丹林,在新婚之际犹疑,引发自我意识与人生自觉,明白自己需要什么,重新定义婚姻与自我,这与一门心思的“女结婚员”已经有很大差别。在西方化与本土化的过程中,风俗、阶级、性别,一方面被申明,另一方面则被颠覆。
作为深谙人性上帝视角的作家,即便一派祥和亦有保留,作为女人,张爱玲的女性书写与敏感几乎是本能与无意识的反应,《小儿女》与《哀乐中年》故事相近,却多出女性命运的弦外之音。《人财两得》与《桃花运》中,太太依旧悲凉。自私蛮横的,总是父亲,甚至是弟弟。她对女性处境、男女恋爱误会与虚伪的洞彻嘲讽与电影大团圆的热闹形成奇异的对峙与融合,既有对俗世生活的接受与包容,亦有冷眼旁观的悲悯。
余音袅袅:惘然记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张爱玲《天才梦》
电懋有部《温柔乡》,一个南洋来的女孩子到香港找表哥,一心一意要跟表哥结婚。表哥女朋友很多并不把她放在心上。小女孩儿撒下天罗地网把表哥的女朋友一个个打倒,最后成功钓得夫婿。黄爱玲和迈克等一些香港“张迷”觉得好像张爱玲的东西,编导却是易文。后在她跟宋淇的书信中发现,剧本真的是张爱玲先找到的,写了故事大纲给宋淇,之后很多地方都弄不通,没办法再写。后来不知怎么落到易文手中成为《温柔乡》。
张爱玲本人的小说,则成了许多华人导演的心魔,不断有改编,不断有争议,不断有更多人跃跃欲试。第一部张爱玲的小说改编电影是许鞍华的《倾城之恋》(1983),台湾导演但汉章改编了《怨女》(1988),还曾想改编《连环套》。杨德昌想拍《红玫瑰与白玫瑰》,还想拍《色,戒》,命名《暗杀》,王佳芝与易先生的人选是林青霞和雷震。后来关锦鹏与李安分别拍了这两部(1994)(2007)。许鞍华在1997年又拍了《半生缘》,侯孝贤1998年拍了张爱玲翻译成国语的《海上花》。严浩则拍了取材张爱玲生平的《滚滚红尘》。而早在50年代,香港有个流行小说作家郑惠,写了一部小说《黛绿年华》,故事非常像《沉香屑——第一炉香》,由粤语导演左几拍成同名电影。
话剧方面,黄蜀芹排过《金锁记》(2004),刘烈雄(2004)和孟京辉(2005)排过《半生缘》,毛俊辉排了《新倾城之恋》(2006),田沁鑫排了《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与《半生缘》还都被改编成电视剧,骂声一片,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香港无线电视拍摄的电视剧《侬本多情》,由张国荣、商天娥主演,糅合了《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与《心经》,翻转成一出通俗剧,颇有几分看头。
张爱玲写剧本时待在美国,不仅没有参与实际拍摄,连成片也未必看过。再加上性格孤介,她与香港电影圈的来往基本限于宋淇,余者大概只见过演员李丽华。李丽华出演过的《假凤虚凰》正是由张爱玲当年在上海所为之编剧的文华电影公司出品的,也算二者渊源。到香港后,李丽华成立丽华电影公司,迫切希望请到一流编剧,托宋淇帮忙拜见张爱玲,宋淇花了一番脑筋才促成见面,只是张爱玲当时并无心剧本,不了了之。一面之缘,她对李丽华的印象是:“越知道一个人的事,越对她有兴趣。现在李丽华渐渐变成立体了。好像一朵花,简直活色生香。以前只是图画中的美人儿,还没有这么有意思。”后来在纽约,二人又见过一次,张爱玲记得李丽华午睡半裸来开门。
1964年,电懋董事长陆运涛空难去世,1965年电懋改组为国泰,宋淇则于此年从国泰辞职加入邵氏。但此后,没有与张爱玲继续合作。
1964年,张爱玲在华盛顿居住,由高克毅介绍到“美国之音”兼职,改编了4个广播剧,1部已不知名字,1部是改编自台湾作家陈纪滢的《荻村传》,张爱玲此前曾将其翻译成英文,还有两部都改编自索尔仁尼琴的小说《玛丽昂娜的家》与《伊凡·杰尼索维奇的的一天》。这些剧本中只有《伊凡生命中的一天》(改编剧本名)保留下来,曾由美国之音分三次播出,索尔仁尼琴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又重播过一次。
至此,张爱玲的编剧生涯彻底结束。
关注更多精彩:香港财富俱乐部(微信公号:hkfortuneclub)
业务合作,请直接留言(请留下联络方式及微信号)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立即购买张爱玲全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