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天影院度过的美好时光:影院特色与优势

admin

  在离闹市区三五分钟远的地方,有一条名为文庙路的小弄堂。这里就是上海人俗称的南市区,这里大部分的房子见证了城市近百年的变迁。67岁的谭民基老伯的老房子,就在这一带的梦花街上,与刚完成改造的景德里隔街相望。

  站在河南南路、蓬莱路口,宽阔的河南南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马路两旁是密集的商品房,高楼林立、秩序井然。这样典型的摩登都市场景,和上海的许多路口并无二致。

  但只要花上三五分钟,从路口往北走,拐进一条名为文庙路的小弄堂,就立刻如同换了人间。67岁的谭民基老伯的老房子,就在这一带的梦花街上。

  

改造后的景德里。李宝花 摄

在海天影院度过的美好时光:影院特色与优势

  1949年,谭民基出生在梦花街三在里的房子里。房子只有23个平方,是祖父当年从二房东手里租下来的。到了谭民基出生的时候,小小的房子里住着的,已有大大小小近十口人。在这里度过了清贫但是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后,谭民基在30岁那一年成家,搬到了长宁区的公房里。

  一晃三十年过去,儿子已经长大,老伴的腿脚爬公房的三楼不太方便,谭民基想到了这处老宅,又和老伴搬了回来。“也许哪一年这里就会被拆掉,趁现在再回来感受感受,也许会待上两三年吧!”谭民基说。

  “梦笔生花”一条街

  对于回到三在里的谭民基来说,弄堂和小马路依然是当年的样子。只不过,当年门口的梦花街是弹格路,弄堂里铺的是青石条,如今都是水泥路面了。

  与文庙只有一街之隔的梦花街,向来是一条有文化的街。文庙是上海城区唯一祭祀孔子的庙宇,始建于元朝的1294年,有着七百多年的历史。此后几经迁移,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于今天的黄浦区老城厢。

  

文庙孔子像 谭民基 摄

  读书人喜欢聚集于此,为这里增添了许多“文气”。据传,过去每逢官府开考时期,这条位于文庙北边的小巷便会开设许多临时客栈。学子们接踵而至,在这里住宿时,为求“梦笔生花”,将这条小巷命名为梦花街。

  其实文庙和梦花街所在之地,就是为人所熟知的老西门,在中华路和复兴东路延伸出的一块长方形区域中。这里除了谭民基所住的三在里,还有对面的景德里、华兴里、福庆里、佳志里等里弄,房子差不多都有近百年的历史。和谭民基同岁的傅老先生祖籍是宁波,他听长辈们说,这里很多石库门房子都是富商所造,三在里的房子就是宁波富商造的,梦花新村的房子则是东洋人造的。

  

改造前后的老城厢房子 谭民基 摄

  石库门造好后,再由二房东转租给国人。谭民基祖上原本住在永嘉路,地属法租界一带。1937年日军侵略中国后,谭民基的祖父觉得法租界不能再待下去,就带着一家老小住到了中国人聚居的老西门。当时的老西门四周有城墙合围,相对安全。

  从梦花街向着文庙的方向,沿着中华路走三个路口,就能看到历史超过百年的上海梅溪小学。这里是中国人办的第一所新式小学,最早在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张焕纶创办,胡适也是从这里才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

  弄堂里的美好记忆

  尽管这里文化气息浓厚,但对从小生活在弄堂里的人们来说,什么都比不上以前在文庙公园里的回忆。

  谭民基印象特别深的,是当年的文庙公园。公园并不算太大,但一走进去就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还能在湖里钓鱼,是孩子们的乐园。

  

弄堂生活场景 施晓斌 摄

  以前的孩子顽皮,喜欢从公园旁的篱笆墙里钻进去玩,或者躲起来背书,等逛累了就在公园旁的小吃店一家家吃过去,从梅花糕、海棠糕吃到刨冰、牛皮糖……公园的西面还有一个露天剧场,不让孩子们单独进去看剧,就跟着大人一起溜进去。附近还有电影院、溜冰场,当年都是孩子们喜欢流连的地方。

  直到今天,谭民基和他的老伙伴们说起这些记忆,依然是满满的幸福感。更让他们怀念的,是当年弄堂里的邻里关系和夜不闭户的好风气。

  那时,家家户户孩子都多,谭民基有5个兄弟姐妹,他的童年玩伴老傅家有6个孩子。若是问起,里弄里同龄的孩子都是同班同学,不同龄的也是亲姊妹、亲兄弟的同学。大家放了学就聚在弹格路上,刮香烟牌子、豆腐夹子、打弹子、抽陀子,游戏花样很多。晚上,三五个孩子组成的兴趣小组,围坐在屋子宽敞一点的人家桌前一起学习,小小的弄堂里也走出了不少高材生。

  不止孩子们一起玩得起劲,大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很好,短时间出个门都不用关门,还经常互相吃“百家饭”。谭民基家是地道的上海人,对门的傅家是老宁波,两家烧好菜后,来来去去互相夹一点菜尝尝是常事。上海的手工馄饨、宁波的臭豆腐,都是谭傅两家各自难忘的好味道。

  

改造后的弄堂 裘雯涵 摄

  谭民基还特别谈起了当年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样是愉快的记忆。“我搞不懂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学习都这么紧张?我们当年随随便便就把书读好了,也没什么压力。我读的市南中学是重点中学,我成绩可以,还是航模队成员、篮球三级裁判,代表南市区出去参加比赛的。排球也会打,对军事也感兴趣,这不就是今天说的素质教育嘛!”

  老弄堂尴尬的今天

  在梦花街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后来又经历“上山下乡”,30岁的谭民基成家后,和妻子一起搬到了长宁区的公房里。直到去年,老伴腿脚不方便,爬楼吃力,谭民基就自己花钱把老宅装修了一番,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梦花街。

  走进谭民基位于梦花街三在里的房子,小屋虽小,却“五脏”俱全。房子有两层,楼上住着别的人家,谭民基的房子是由原来的前厢房改造成的,以前的天井改造成了现在一间小小的独立卫生间。23平米的房子里,微波炉、空气净化器、电视机一应俱全,热水壶在电磁炉上咕嘟咕嘟冒着热气。

  走在弄堂里,头顶晾着的衣服和交错的电线都和几十年前的一样,构成了弄堂里最具标志性的景象。有些弄堂里的墙面粉刷一新,墙侧也装饰了鲜花盆栽,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氛围。还没有翻修过的里弄,过道狭小泥泞,居民们依然手提着马桶痰盂进进出出。

  

小巷深处 施晓斌 摄

  当年的文庙公园早已关闭,之后几经改造,修过游泳池,开过宾馆,最后改造成了书刊交易市场。不过自从2013年书市搬迁到大宁路之后,书刊交易市场原址至今空关,难觅从前的热闹景象。

  在外国游客眼里,老城厢紧密排列的房屋、低矮的两层结构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都是颇为新奇的景象。如今的梦花街上,居民们不时能见到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好多外国人来拍照,他们从城隍庙、文庙一直兜到这里。”不过,弄堂生活中令外国人感到好奇的一切,在居民们眼中,又是另一幅样子。

  在居民们口中,今天的弄堂如同“城中村”。因为房租低,最小的阁楼月租金只要650元左右,弄堂里的外来租客越来越多,早年夜不闭户的情景早已一去不返。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傅告诉记者,当年的老邻居多半都搬走了,只有一些年纪更大的老人还留在这里。此处真正的“原住民”,已经不到当年的五分之一。

  

在海天影院度过的美好时光:影院特色与优势

弄堂生活 谭民基 摄

  这次谭民基回到三在里,一是因为老伴腿脚不便。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想在弄堂动迁之前,再抓紧时间体验一下过去的生活。现在,三在里正在统一进行旧区改造,大部分居民家里都将能用上马桶,但这里的生活,仍有种种不尽如人意。

  就拿装马桶这件事来说,老房子的结构决定了下水道排水无法采用直排式,只能横排式在室外绕出。楼上的人家要装马桶,势必要影响到楼下的人,有居民还因为这事儿闹矛盾,但确实很难全部解决。

  随着梦花街上小吃店的整治,之前的馄饨店、早点店都关了,现在买早点也成了谭民基的一大难题。“以前早上出门逛一圈,大饼油条都解决了。现在只能买点冰冻水饺吃了。”

  

因为《梦想改造家》节目而名噪一时的梦花街馄饨店 施晓斌 摄

  弄堂还是当年的弄堂。从车水马龙的街道走进这里,还是能明显感受到,弄堂里的时光好像倒退了一样,停留在上世纪的某个时刻。但真的住下来了,这里似乎又和谭民基盼望的怀旧生活不太一样。

  谭民基曾经登上弄堂前的一幢小高楼,拍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近处黑压压一片的老宅子和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并存,大片石库门房子中的唯一一条缝隙,就是梦花街。这是承载着谭民基童年记忆的梦花街,是外来游客们倍感新奇的老弄堂,也是今天仍住在这里的一些人急于想摆脱的困窘之地。

  (栏目主编:李宝花 编辑邮箱:renwoxinggy@163.com)

  如需获取更多,请下载上观新闻客户端或点击“阅读原文”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上观新闻网站浏览更多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