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名誉院长张继青,因病医治无效,于12时56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
张继青先生在昆剧的表演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师承俞振飞、沈传芷、姚传芗、俞锡侯等名家的她,戏路宽广,正旦、五旦、六旦均佳,表演含蓄蕴藉,唱腔刚柔相济,韵味隽永,吐字归音,圆润可赏,吸收各家行腔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法,创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是公认的中国昆曲艺术表演大家。《牡丹亭》和《朱买臣休妻》这两部戏是张继青的代表作。其中,尤以《朱买臣休妻》中的《痴梦》、《牡丹亭》中的《惊梦》《寻梦》三折的出色表演而饮誉海内外,故她有“张三梦”之美誉。
2017年10月4日中秋之夜,汇聚全国八大昆剧院团、55位重量级昆曲表演艺术家的“昆曲回家——大师传承版”《牡丹亭》在昆曲发源地昆山演出,一曲“月落重生灯再红”,隔着数百年时光,唱出杜丽娘对于自由和爱情的向往。而当晚这出压大轴的《离魂》也是张继青先生最后一次登台演出。
台上,无人能及的“张三梦”
昆曲艺术,六百年前诞生于江苏昆山,纵观其数百年的流传发展之路,几经盛衰,其中种种跌宕曲折,不能逐一而论。仅仅是在建国之后,就经历了三次兴盛和低谷的循环。1956年的“一部戏救活一个剧种”,80年代的“牡丹遍地开”,和2001年的“入遗庆典”。
也许还有戏迷能够清晰地记得,2001年的初夏(6月13日),在南京江南剧院由张继青上演整本的《朱买臣休妻》,这部戏,犹如一朵盛大的烟花,一折《痴梦》似梦似真,为当年整个中国昆曲的庆典演出添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纵观建国后的昆曲发展史,这门古老艺术的三次兴盛中,都有着张继青的身影。八十年代,正是张继青的一部《牡丹亭》,令全国“牡丹遍地开”达到了高潮。如果时光再往前回溯,1956年上演那部决定了昆曲艺术生死存亡的《十五贯》的传字辈艺术家们,正是张继青的老师。就在老师们演完《十五贯》之后不久,还是初学者的她,在9月份举行的“南方昆曲汇演”,和一代宗师俞振飞搭档出演《白蛇传•断桥》。那是一次注定难忘的演出:合演《断桥》的小生突然病倒了,正在品评演出的俞振飞主动提出由他配演许仙。说戏,示范,俞老一字一句的着意指点着眼中的这块可琢之玉。从不敢对戏到放胆上台,一曲【山坡羊】声声扣人心弦,面对俞老赞许的目光,张继青自己也感到了些许惊讶与兴奋。
展开全文
1986年8月的《人民画报》封面,刊登了张继青的《牡丹亭》剧照
在不断学习的青春岁月里,张继青得承众多名家之长,最早给她说五旦戏《琴挑》的大花脸薛传刚老师,身上的花旦身段出乎意外的漂亮;为她吹笛拍曲的吴门曲家俞锡侯老先生抚笛托腔,丝丝入扣,伴着她一遍遍练习,一天下来,笛管内汽水滴滴流淌;沈传芷老师拖着病体传承了《朱买臣休妻》;姚传芗老师毫无保留悉心传授了全本《牡丹亭》;在老师的培养下,年轻的张继青分外勤勉。练嗓子,每天20遍拍曲,放下火柴棍一遍一根的数;练身段,闺门旦练起了刀马旦的功夫,一出《借扇》演得像模像样。
于是,名师遇上了高徒,时光流逝,努力与钻研成就了一代大家,被誉为“昆曲皇后”的张继青,手握笔管侧身而立的杜丽娘已然成为昆曲的标志形象。而性格多变、可怜可气的崔氏,也同样独步昆坛,享誉世界。《惊梦》《寻梦》也好,《痴梦》也罢,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大家闺秀杜丽娘和只求温饱不能如愿的朱买臣之妻,孑然不同的两个人物,却都被张继青鲜活地重生于舞台。“齿唇数珠玉,体态绣词章”,一曲清歌唱“三梦”,“昆旦祭酒”睥睨天下,无人能及。
台下,平和近人的张奶奶
“我还记得当年对她的那次采访,我不敢相信,那位像奶奶一样的老人家逝世了”。在得知张继青先生病逝后,不少媒体记者在朋友圈自发地进行悼念,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昆曲爱好者赶赴灵堂送别或委托昆剧院送上花圈。如果说舞台上的张继青是光芒万丈的“昆曲皇后”,那么下了舞台的她,在褪去浮华之后,却如同邻居家里那位笑眯眯的老奶奶一般平和近人。哪怕是面对年轻人的各种无知与失误,她也总是宽容以对,和蔼与微笑似乎成了老人的标识,因此,戏迷们在私下总是叫她张奶奶。在各个戏迷群里,大家都相约着,要“送张奶奶最后一程”。
不仅是戏迷,张继青的平和给每个接触过她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某次,一家省级电视媒体的记者约好张继青做个人专访,到了约定时间,张继青在工作人员陪同下准时到达采访地点,却未料到偌大的会议室内空无一人。工作人员联系记者,答曰正在路上,马上就到。张继青听罢,微笑着说,没关系,我们先聊聊,等他们一会儿吧。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半小时后,年轻的记者终于在联系者满头冷汗中姗姗到来。选角度,摆盆景,试话筒,继续折腾半小时之后,被指挥来指挥去的张继青先生,和蔼地接受了长达近两个小时的访谈。在记者连绵不断滔滔不绝毫无停顿的采访结束后,张奶奶喝了口水,依旧微笑地说:“你们后面还需要我配合拍一些什么相关画面吗?不过你们下次可以早一些过来,我好跟你们一起准备。”
最后,这部短片在张继青先生的大力配合中圆满完成,播出后受到了观众热烈欢迎,取得了极好的反响。而负责联系的工作人员,也接到了那位记者的一个电话:“请帮我跟张老师说一声对不起,她是真正的艺术家,能够为她做这条短片,让我觉得万分荣幸。”
也许,令那位记者由衷佩服的,并不仅是张继青无人能及的艺术水准,而更是老艺术家崇高的人格魅力。在生前的采访中,张继青先生曾多次谈到现在的年轻演员,作为一代大家,她并不回避她们的缺点,却更加乐于介绍她们的长处,爱护之情溢于言表。对自己的几个学生,更是了如指掌,某时学某戏,某日演某戏,每一次学习,每一次演出,学得如何,演得如何都记得一清二楚。而当记者赞誉如此繁忙的老艺术家依然每逢演出都要给学生把场难能可贵之时,张继青总是谦虚地一笑:“哪里哪里,称不上,我只是去给她们看看。”
张继青先生的不幸逝世,使昆曲界失去了一位国宝级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是江苏文艺事业和昆曲艺术的一大损失,使人为之深深哀悼和痛心!张继青先生虽然已经离开,但她视艺术为生命、为艺术献身的敬业奉献精神与德艺双馨、平易近人的品格将永远留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